游百病俗浅析.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游百病俗浅析

游百病习俗浅析   摘要:“游百病”习俗是一种正月十六出行,以驱除病疫的传统民俗活动。我国典籍中关于“游百病”习俗的记载比较多,且集中在明清时期。现在“游百病”习俗仍然遍布在我国南北地区,但又形式不一。因此,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对“游百病”习俗做一探讨,可以更深层次的理解传统民俗活动的演变与发展在当今社会的意义。 中国论文网 /1/viewhtm   关键词:游百病;历史记载;现状;文化内涵   “游百病”习俗盛行于笔者的家乡武威,是一种于每年农历正月十六日进行的传统习俗活动。查阅资料发现,早在古代当地就有此习俗,清代张绍美修的《五凉全志》所记“自十三至十六日,竞张灯火,设为新供,放烟花火炮,童子歌舞游戏以庆元宵,十六日出游除百病[1]”可以作为佐证。此外,这种习俗并不是武威所独有的,还流传于四川阆中、安徽全椒、江苏南京等地。只是习俗名称并不一致,有“走百病”、“溜百病”、“跑百病”等说,有的地方更是直会其意,叫做“走百灵”、“走太平”等。   一、史籍上的“游百病”习俗   明万历年间沈榜《宛署杂记》中关于“游百病”习俗的记载较为详细,“正月十六夜,妇女群游祈免灾咎,前令一人持香辟人,名曰‘走百病’。凡有桥之处,三五相率一过,取渡厄之意[2]”交代了正月十六日夜里游百病,主要为妇女结伴出游,目的是祈福消灾。跨过有桥的地方,更有度过厄运的意思。书中还记载说“暗中举手摸城门钉,摸中者,以为吉兆[3]”,是说当夜妇女们一定要摸一摸城门上的铜钉,因“钉”与“丁”谐音,意为添丁。以消灾、度厄、添丁为目的的“游百病”,体现出古代人们的一种诉求。清代对于“游百病”习俗的史籍记载较多,见于徐?《词苑丛谈》和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等。这些关于“游百病”习俗的记录,与明代是相似的,体现出在清代游百病习俗已经被当作元宵节的重要习俗,于正月十五夜,妇女出行,摸门钉,走三桥为主。   由于这些记录多出现在明清著述中,又以北方城市为主,后人根据这些相关记载,认为“游百病”是明清以来北方的风俗,当然这并不足以为信。清甘熙在《白下琐言》提及“岁正月既望,城头游人如蚁,箫鼓爆竹之声,远近相闻,谓之‘走百病’……[4]”《白下锁言》是晚晴时关于南京的著述,书中出现“走百病”。可见这一习俗并不局限于北方。若一例不足以为证,清道光年间顾?记载苏州社会史的《清嘉录?正月?走三桥》亦可作反证。因此,“游百病”是明清时期北方习俗这一点自然存有疑问。但是不得不承认,这些记录已经反映出“游百病”习俗最基本的内容与特点。一天时间内游乐,显然不会有多大的实效,“游百病”更多的是一种象征。它表明古代妇女希冀来年身体健康,全家平平安安的美好心愿。联系明清社会背景,封建王朝达到鼎盛,缠足习俗限制着妇女的出行。正在这个时期,没有男子而妇女自发相伴夜游却得以风靡。所以明清时的“游百病”也可以理解为是妇女打破束缚,放松身心的行为,体现出妇女对外出、自由的向往,“游百病”也因为充当着这样的角色而成为一种广泛的体育活动。   二、“游百病”习俗现状   “游百病”在我国各地的城乡盛行,于每年农历正月十五、十六日进行。是日,平时忙于农活、工作而无暇闲逛闲游的人们,忘却了紧张忙碌的生活节奏,无论男女老少,都会早早起床,与亲朋邻里相约,举家出门,出外游逛一番。在这其乐融融的景象背后深藏着人们的期待,认为这种游逛可以起到预防或祛除病灾的作用,出门四处游走,意谓将家里病邪驱散。   这是从广泛意义上目前常见的“游百病”活动,但实际上各地却大同小异。比如,我国南京地方有“正月十六爬城头,踏太平,走百病”的说法。鲁西南一带有“走出门庭,心灵手灵”,故前往孔庙、孟庙烧香许愿,祈祷心灵手巧。河西走廊武威地区的人们有“逛海藏,游百病”,因海藏寺有一口名为“药王泉”的井。吴江地区将“走三桥”习俗在2011年列入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流行着“元宵节走三桥,上桥走走,万病无有……”的民谚。四川阆中地区更是将“游百病”申请为“中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当日全城出动观看文艺演出。   “每一种文化都是对特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结果,……面对一个社会的某种特殊习俗时,只能从适应社会的特定环境的角度来加以判断[5]”,现在的“游百病”习俗正是这样。正月十六出行,目的在于消灾祈福,但是各地的形式又不完全一样,具体看来则是每个地区都根据会自己的特色,过出属于自己的“味道”,是一种文化适应的结果。民俗活动在传承的同时又有着变异的迹象,而这又是一个民俗在某一地方得以流传、存在的理由,因特殊而欲显重要。   三、“游百病”习俗的文化内涵   若对游百病习俗的现状与相关文献记载加以对比,其实不难发现如今各地“游百病”习俗实际上是历史上习俗的一种延续,但保留延续的同时又具有独特性。作为延续

文档评论(0)

189****768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