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现代防空面临十大挑战
现代防空面临十大挑战
战机轰鸣,弹炮摇曳,网电搏杀。转圜间,防空与空袭之间的对抗已经走过了百年历史。百年来,空袭发生了哪些变化,对防空产生了多大影响,又将向什么方向发展。这是当今世界军事界最为关注,而又迫切需要研究探索的问题。从空袭发展历程、技术手段突破和作战发展趋势看,现代防空无论是在需要防范的对象,还是行动覆盖的范围,以及作战样式变革上,均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低空、超低空突防的威胁
1987年,19岁联邦德国青年鲁斯特驾驶“塞斯纳”单引擎运动飞机,采取低空、超低空飞行的方式,穿越前苏联防空体系的多层预警监视网,成功降落在莫斯科红场,在世界防空领域引起强烈震动和不安。众所周知,由于受地球曲率的影响,一般地面雷达对地表面300米以下低空、超低空飞行目标的探测距离远小于中高空目标,比如,对于飞行高度100米的目标,雷达探测距离仅为40~50千米,因而低空、超低空是大多数雷达的探测盲区,是对空防御最为薄弱的区域。虽然使用预警机或者气球载雷达可以延伸对低空飞行目标预警探测范围,但若不能有效掌握战场制空权和制电磁权,实现这一目标仍然是比较困难的。因此,就保证突防安全而言,降低飞行高度有利于提高空袭兵器的生存概率。西方军事专家研究认为,目前飞机和巡航导弹超低空突防的最佳高度为海上15米,平原地区60米,丘陵山地120米。在近几场局部战争中,美及西方等国军队首战均以巡航导弹为主,采取低空亚声速掠地(海)飞行(AGM-158巡航导弹低弹道飞行高度一般为10~150米),实施防区外远程精确打击,展现出了极好的突防效果(1999年科索沃战争中,北约联盟军队使用巡航导弹数量高达1300余枚)。美国正推进弹道导弹核潜艇改装潜射巡航导弹计划,4艘“俄亥俄”级弹道导弹核潜艇已改造为能携带巡航导弹的核潜艇,可以进一步增强打击平台的隐蔽性和机动性。在未来战争中,低空、超低空突防仍将作为重要空袭行动样式而广泛使用。
超视距空战的威胁
早在100多年前,意大利军事家杜黑就提出了著名的制空权理论。他认为,空中战场是决定性战场,夺取与保持制空权是赢得???利的先决条件。第二次世界大战及其后的局部战争表明,虽然夺取制空权的方式有多种,但空中交战依然是主要方式,歼击机、截击机及其机载武器还是空战的主体和制胜的关键。
第一代作战飞机主要靠目视进行空战,机载武器使用的是机枪和航炮,作战方式主要靠地面指挥、人机对话和空中缠斗。第二代作战飞机装备近程搜索雷达,机载武器主要是红外制导的近距格斗导弹,作战方式主要是地面指挥引导和空中格斗。第三代作战飞机已实现高度信息化和自动化,装备远程搜索雷达,机载武器主要是中距复合制导导弹,具有发射后不管和下视下射能力,作战方式实现了预警机空中指挥和中距导弹拦射。第四代作战飞机已完全实现信息化,而且具有全隐身突防、超视距攻击和超声速巡航能力,作战方式将采取空中预警指挥和有人、无人飞机协同作战。
2005年12月,美国空军组建第一支F-22战斗机中队,由于F-22飞机装载了先进有源相控阵雷达、超视距目标识别系统和先进中距拦射导弹等,可实现先敌发现、先敌发射、先敌摧毁,成为美军引领21世纪空中力量发展、在世界军事技术竞争中保持优势地位的重要支撑。为此,西方各国紧随其后,纷纷发展具有隐身突防和超视距攻击能力的飞机及导弹,如,欧洲6国联合研发的“流星”中远程空空导弹,采用主动雷达导引头,固体冲压喷气发动机,最大速度可达马赫数4,最大攻击距离超过150千米,其非逃逸区是目前世界上所有空空导弹中最大的,同时还具备高毁伤概率的特性。可以认为,下一代空战将很难在不同代别的飞机和导弹之间进行。
隐身飞机的威胁
19世纪末期,英国科学家麦克斯韦尔和赫兹先后发现了电磁场和电磁波,随后雷达技术应运而生,并于20世纪30年代走向战场。第二次世界大战,英国在首都伦敦防空中大量使用地面雷达探测德国飞机,为高射武器和截击机提供空中预警情报,打破了空中目标不可探测的神话。上世纪70年代初,美国和前苏联科学家开始考虑降低飞机被地面雷达探测发现距离的技术措施,人们最先想到的是在飞机外壳上涂抹一层可散射或吸收雷达反射波的涂料,但仅靠这一方法飞机的隐身效果有限,于是美国人决定另避蹊径,即通过对飞机外形优化设计使其最大限度降低雷达反射截面积。1973年,美国空军和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决定启动代号为“海弗兰”的隐身飞机设计计划。1975年,美国洛克希德?马丁公司最先取得突破,研制出试验型隐身飞机XST。1977年12月1日,在内利斯空军基地格鲁母湖区进行了首飞,取得了试验成功。1981年6月18日,生产型隐身飞机F-117A首飞,代号为“夜鹰”,从此诞生了世界上第一种隐身作战飞机。1991年1月17日,F-117A在海湾战争的“沙漠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