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女学到女界晚清广州女性群体发展脉络.docVIP

从女学到女界晚清广州女性群体发展脉络.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从女学到女界晚清广州女性群体发展脉络

从女学到女界晚清广州女性群体发展脉络   [摘 要]女学的建立和女学事业圈的形成,赋予了女性新的社会身份,造就了新女性群体。晚清广州女性群体的产生有着具体的历史动因和发展脉络,女性群体的组织化过程体现了其社会网络的建构和地方社会的影响。变革图存的社会现实、女性主体意识和群体意识的觉醒、社会新兴阶层的崛起等因素都影响了由女学到女界的进程。   [关键词]晚清;广州;女学;女界   一、女学的建立   中国新式女学的创办,发轫于教会女学。西方教会很早就进人广州,并建立女学,以致“各省女学堂未兴,惟上海、广东有之”。[1]清末教会在广州创办的女学主要有:“其省会城西一隅,则有公益女师(1)、道根女师、国维女师、协和女师及路得学校、夏葛医学等校,其他如复礼女师、曹范女师、培道女中、真光女中等布于省城区域内。……其于城郊外者,尚有东山培贤女校,南关增沙之淑正女校,东较场之圣西里达女校,白米巷之圣神女校等,皆为当时广州女校概况。”[2]   在教会女学的刺激和示范下,广州民间自办女学也逐步兴起。1907年,清廷颁布女子学堂章程,第一次用学制的形式肯定了女学的合法地位。同年,广东官立女子初级师范学堂成立。20世纪初,广州女学形成了由教会、官府和民间不同办学主体举办的格局,在办学层次提高,规模扩大的基础上,形成包括幼儿园、小学、中学、乃至高等学校以及专科学校如医科学校、师范学校、工艺学校、纯神学教育等的完整教育体系。女学的制度化和体系化为新式女性群体的产生提供了前提和基础。   (一)女性办女学   广州民间自办女学最初是由一些接受西方思想的女性推动的。这些女学先驱大都出身于士绅官宦之家,受过良好的传统教育,同时得风气之先,主动吸取西方新思想,成为新式女性。创办育贤女学的张竹君就是教会学校培养的高材生,1900年以优异成绩毕业于夏葛医学堂后,开始关注女性自身的命运,倡导新学,提倡女权,成为广州新女性的代表。   另一些女学先驱则为闺秀名媛,因家庭开明,主动吸取西方新思想成为新女性。刘佩箴、杜清持等人,“刘为宦家女,余有汪孝廉千仞之室。杜亦世家女,余有曹履冰之室也。”[3]汪千仞为刘佩箴之夫,时任南洋视学专员,刘佩箴曾随其夫前往南洋。刘佩箴颇具新思想,她与杜清持公开宣扬男女平等,反对夫为妻纲,先后参与创办公益女学和坤维女学。杜清持幼年“读书粤西,比长喜阅日报及新译西书,得以稍解时事,哀神州之陆沈,慨女流之禁锢,热血所发,间见诗词。因思开智必先阅报,阅报必先兴学,而尤必先兴蒙学。”她认为只有兴女学,才能树女子自立之精神,“深慨女学不讲,无以开其黑暗。”[4]   马励芸出生世家,名儒马朴卿孙女,其夫是华侨巨商黄景棠。受祖父熏陶,精通书史,长于诗文。又因久居南洋,亦富新知,颇受康梁影响。马励芸经常与男子公开交往,在其荔湾所居“小画舫斋”,常与诗人、名流聚集酬唱。而其夫黄景棠是晚清从南洋归国的开明绅商,粤商自治会的领袖,广州时敏和述善学堂的创办者。马励芸、刘佩箴以当时社会重男轻女,感慨女子与男子不平等,决定创办女学。   (二)女学的支持力量   具有维新思想的人士和革命派是女学的积极支持者。黄景棠和汪千仞都是具有新思想的士绅。黄景棠,字诏平,从南洋回广州后参与创办了时敏学堂、述善学堂,捐资支持妻子创办女学。汪千仞,名凤翔,桂林人,康有为弟子。1897年,康有为赴桂讲学,组建维新组织圣学会。汪凤翔为该会成员,在粤省“本其师承,相机传布”。[5]1906年,汪凤翔视学南洋,得黄景棠陪同巡视各埠,鼓励侨民集资兴学。黄、汪系同年中式的举人,交谊甚密。马励芸、刘佩箴倡办女学,得到了黄、汪支持。汪千仞回广州后,办妥坤维女学各项章则,呈请立案,获学务公所批准备案。黄景棠也大力支持其他女学发展,杜清持创办女学初期,“社会间乃频散蜚语诋毁之,直至呈报学务处,亦不奉批准,且直斥杜氏无教员之资格。”述善学堂校长黄景棠从该校抽调教员义务教授,才得以延续。[6]   革命派是女学的积极实践者和赞助者。南武学堂、洁芳女学、壶德女学等都是革命党人所创办。革命党人也对女学先驱大加赞扬,胡汉民在《岭海报》上撰文大力赞扬张竹君,另一同盟会领导人马君武也对张竹君“举扬备至”。1903年,《羊城报》记者莫任衡发表《驳女权论》,胡汉民和亦拥护女权的谢英伯起来反驳。潘达微是女学事业的积极推动者和实践者,他不仅联合同志创办南武学堂、洁芳女学,而且于1908年创办缤华女子习艺院,“专攻刺绣、手织、图画”,教授“图画与词章”,力求“博综古今,并包中外,”[7]成绩甚大。民初潘达微与陈景华创办女子教养院,收容婢妾、雏妓、幼尼等下层弱势女子,分班受教习艺。   二、女学事业圈的构成   女学的建立、拓展及延伸,形成了一体化的女学事业圈,主要包括女学教育圈、女医事业圈两大系统,辐射到慈善界、基督教教友

文档评论(0)

bokegoo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