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在苏另眼看文化.DOC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余秋雨在苏另眼看文化

PAGE PAGE 8余秋雨在苏另眼看“文化”余秋雨,1946年出生于浙江省余姚县桥头镇。1968年8月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1983年之后,由于出版了一系列学术著作如《戏剧思想史》、《中国戏剧史》等,先后获全国戏剧理论著作奖、全国优秀教材一等奖。1985年成为当时中国大陆最年轻的文科正教授。1986年获“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同年被任命为上海戏剧学院副院长、院长。 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开始写作《文化苦旅》等文化散文。辞职后更以亲身历险考察国内外各大文明为人生主业,所写的《山居笔记》、《霜冷长河》、《千年一叹》、《行者无疆》等,开启一代文风。 昨天,著名学者余秋雨来到苏州。作为中华文化的传播者,他在2008中银高峰论坛上以“文化·战略·抉择”为题,作了两个多小时的精彩演讲。余秋雨纵论中华文化的历史渊源,用精辟的语言和生动的实例讲述文化的脉络,从文化的角度来看历史兴衰,同时也提出文化必须走创新之路。 “文本文化”不是非常重要 现在大家都重视文化这件事情,但到底什么是文化?余秋雨说,很多人不清楚。有人以为考上大学就有文化;也有人以为钻到书堆里的人就有文化;也有人认为,像中国古代帝王一样玩弄权术就是文化。还有人将“勤劳勇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等都归结为中国文化。 外国人就说了,难道我们就不勤劳勇敢?其实,这是全世界善良之人共同的性格。文化到底是什么?余秋雨认为,处处讲文化的时代恰恰是没有文化的年代。就像太湖蓝藻暴发,不是营业不良,而是因为营养过剩。当不少人打着“文化”的旗号时就陷入了一个“文化蓝藻”的时代,文化的地位反而被降低了。 余秋雨认为:他所说的“文化”,是“人的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但现在有的学术知识界在谈到文化的时候,要么剥夺精神价值谈文化,要么丢弃生活讲文化,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他说,不少人总认为祖先留下来的那些古诗词是文化,对,这些是文化。但“文本文化”相对于沉淀下的“精神价值与生活方式”,不是非常重要的。 宋朝元朝都是不错的朝代 在评价宋朝时,人们往往会因为岳飞被杀、金灭北宋等问题,对那个时代加以否定。余秋雨认为,这其实是在以政治、军事来替代文化,是不可取的。 余秋雨提出了不同的观点。他觉得,宋朝是把它的主要精力转到了民生和文化上来。孙中山曾称宋朝为“民生史观”。我们从《清明上河图》上能看出汴梁城内的自由贸易状况——当时宋朝的经济和科技水平都是居世界第一的。当时的朝廷把大权完全交给了文人。在宋朝300多年时间里,几乎没杀过文人。这又是任何一个朝代不可比的。相较于之前的世袭做官、推荐做官,科举考试能公平地对人才进行选拔。余秋雨认为,如果唐朝是一个巨大的瀑布的话,那宋朝就是这个大瀑布下面的那个湖,起到了沉淀的作用。 同样,元朝也是个不错的朝代。在冷兵器时代,农耕文明是打不过游牧文明的,所以元朝取代宋朝也是自然的事。余秋雨认为,元朝并不是魔鬼,元朝实现了开疆辟土,并且从北部打开了大门,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家。另外《马可·波罗行纪》中写的就是元朝的景象,神话一般的描写,让整个欧洲都为之激动。 中华文明的三大优点 余秋雨说,中国文化造就了中华文明。而中华文明又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从历史来看是由三大优点促成的。 一是不喜欢远征。这是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海洋文明的根本区别。中国人知道熟土可依,远土不亲;知道家人思聚,故乡难离;知道胜败无常,祸福不永——这些,都出自于文化心理。相比之下,古巴比伦文明、古波斯文明、古埃及文明,都在远征中湮灭,甚至希腊文明的嫡传者亚历山大大帝也是如此。中国古代的“不远征”思维,使中华文化避免了这种灾难,保证了“长寿”。 二是不喜欢极端。余秋雨认为,“中庸之道”不是庸人哲学,是非常了不起的哲学。它是在一个极易走向极端的世界中,避免思想走向极端的平衡器,是弹性哲学中避免脆裂的弹簧。孔子说“中庸之道”是最高道德,因为只有“中庸之道”能够关注到一切极端的人。季羡林先生就认为“中庸之道”是中国文明送给世界的“大礼”。不喜欢极端,最早是从农耕生态四季轮回中产生的共识,逐渐提炼、升华成《周易》、《老子》和“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是在所有的极端中找到了一个交集点、合适点和恰当点,在这个交集点上,处在极端状态的人都在其关爱之下。“中庸之道”也就产生了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延续至今。 三是不喜欢失控。中国自从秦汉帝国时确立了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的规范,又实行了郡县制和户籍制,保证了两千年的秩序。更有趣的是创造了哪个国家都没有的科举制度。 中国的科举制度实行了1300多年,每3年一次大考,发掘了大量的人才参加国家管理。而且,由于考试内容是儒家学说,考生们长年累月准备的也是“治国平天下”的道理

文档评论(0)

xiaozu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