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上博藏辛鼎铭文补释3
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論文鏈接:/Web/Show/3158PAGE 收稿日期:2017年11月3日 發佈日期:2017年11月3日 頁碼: PAGE 1/ NUMPAGES 7上博藏辛鼎銘文補釋(首發)付 强上海三唐美術館 現藏上海博物館的辛鼎原系李香巖、李蔭軒、邱輝的舊藏,後捐贈給了上海博物館。先後著錄于《周金》2.40.2,《小校》2.92.2,《錄遺》89,《集成》02660,《總集》1160(《總集》9115重出),《夏商周》302,《國史金》2208。《銘圖》的編號為02271,鼎的時代屬於西周中期後段,內壁鑄有銘文二十五字。辛鼎辛鼎銘文《銘圖》對鼎銘的釋文如下:“辛乍(作)寶,其亡(無)彊(疆),氒(厥)家雝德,用氒(厥)?多友,多友釐(賚)辛,萬年唯人。[1] 吳鎮烽:《商周青銅器銘文暨圖像集成》,第5卷8頁,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1] 吳鎮烽:《商周青銅器銘文暨圖像集成》,第5卷8頁,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辛鼎銘文與同時期的金文相比,有著較大的差異,開頭沒有唯王多少年、月、月相、干支等這樣的記時信息,最後也沒有子子孫孫永保用這樣的套話,銘文中間也有一些省略,讀起來非常的怪異,我們試著在前人的基礎上對鼎銘提出一點我們的看法。辛乍(作)寶,其亡(無)彊(疆),寶後面省略了鼎,其後面省略了萬年,這句應該是辛乍(作)寶鼎,其萬年亡(無)彊(疆)。氒(厥)家雝德,“雝德”見於大盂鼎銘文“敬雝德經”,類似于晉姜鼎銘文中的“經雝明德”,《書·酒誥》中的“經德秉哲”,陳曼簠中的“肇勤經德”。雝,訓為和,《詩·召南·何彼襛矣》“何彼襛矣,唐棣之華。曷不肅雝,王姬之車。” 《詩·周頌·清廟》“於穆清廟,肅雝顯相。濟濟多士,秉文之德。毛傳:雝,和[2] 周寶宏:《大盂鼎銘文集釋》 ,《西周青銅重器銘文集釋》,天津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203-350頁。。所以雝德猶言“和德”。我們認為“和德”與金文中的“盭 (調)和于政”[2] 周寶宏:《大盂鼎銘文集釋》 ,《西周青銅重器銘文集釋》,天津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203-350頁。[3] 薛培武:《王孫遺者鐘中‘和調民人’試釋》,武漢大學簡帛網,/show_article.php?id=2384,2015年11月30日。用(嗀)氒(厥)?多友,字,我們專門考釋過,從樊從虎字頭,古文字中加虎字頭和不加虎字頭沒有影響,所以此字可以隸寫為“”,是一個從樊得聲的形聲字,從樊之字常與從般之字相通,如《說文》:,臭蟲,負也。《爾雅·釋蟲》:,,郭璞注即負盤,臭蟲。金文中常見的“康”應該通假為“康盤”,盤訓為樂也,《逸周書·五子之歌》“乃盤無度”孔安國傳;《尚書·無逸》“文王不敢盤於田”孔穎達疏引《釋詁》雲;《尚書·秦誓》“民訖自若是多盤”孔穎達疏;《逸周書·柔武》“盤游安居”朱右曾集訓校釋。在最近公佈的清華簡《厚父》中有如下幾句:“在夏之哲王,廼嚴寅畏皇天上帝之命,朝夕(肆)祀,不【三】盤于康,以庶民惟政之(供),天則弗(斁),永保夏邦。其在時後王之卿或(饗國),祀三後,永敘在服,惟如台?【四】我們認為簡文中的”不盤于康”正好可以和金文中的“康”合觀,這也為我們把“”釋為“”通假為“盤”提供了一個佐證[4] 付強:《據清華簡釋甲骨金文中的“樊”字》,《鼎甲杯甲骨文字有獎辨識大賽論文集》,中州古籍出版社,2015年10月,第37-42頁。。[4] 付強:《據清華簡釋甲骨金文中的“樊”字》,《鼎甲杯甲骨文字有獎辨識大賽論文集》,中州古籍出版社,2015年10月,第37-42頁。字見於士上尊卣盉銘文“百生(姓)豚,眔賞卣、鬯、貝,”,從士上諸銘文看相當於賞。?,見於寧母鼎銘文“寧母又母”,叔夷鐘鎛銘文“這而(爾)倗?,母(毋)或丞(脀)[米頁]”(釋文錄自《銘圖》)。當是劓的表意初文,?比多加了一個木,在古文字裏,形聲字一般由一個意符(形)和一個音符(聲)組成。凡是形旁包含兩個以上意符,可以當作會意字來看的形聲字,其聲旁絕大多數是追加的。也就是說,這種形聲字的形旁通常是形聲字的初文[5] 裘錫圭:《釋殷墟甲骨文裏的“遠”“??”(邇)及有關諸字》,《裘錫圭學術文集》第一卷甲骨文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2年,第170頁。。所以我們認為木是後加的聲符。叔夷鐘鎛銘文中的“倗?”猶金文中習見的“朋友”,所以?當訓為友[6] 王寧:《叔夷鐘鎛銘釋文補釋》,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Web/Show/1921,2012年9月3日,郭沫若先生認為“‘[5] 裘錫圭:《釋殷墟甲骨文裏的“遠”“??”(邇)及有關諸字》,《裘錫圭學術文集》第一卷甲骨文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2年,第170頁。[6] 王寧:《叔夷鐘鎛銘釋文補釋》,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