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面瘫临床路径.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针灸—面瘫临床路径

PAGE PAGE 16面瘫(面神经炎)中医临床路径一、面瘫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面瘫(TCD编码:BNV12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面神经炎(ICD-10编码:G51.802)。(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针灸学》(石学敏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社,2007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神经病学》第五版(王维治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年)。 2.疾病分期 (1)急性期:发病 7天以内。 (2)恢复期:发病8天至 30天。 (3)后遗症期:发病30天以上。 3.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面瘫(面神经炎)诊疗方案”。面瘫(面神经炎)临床常见证候: 风寒袭络证 风热壅络证 风痰阻络证 瘀血阻络证肝肾阴虚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和依据。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面瘫(面神经炎)诊疗方案”。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面瘫(面神经炎)。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四)标准住院日为10-15天。(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面瘫(TCD编码:BNV120)和面神经炎(ICD-10编码:G51.802)针灸科中医临床路径的患者。2.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若在治疗期间无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3.因格林巴利综合征、耳源性疾病、腮腺炎、颌后化脓性淋巴结炎、神经 lyme病、后颅窝肿瘤或脑膜炎、听神经瘤、小脑桥脑脚蛛网膜炎等导致的周围性面瘫或各种原因导致的中枢性面瘫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七)辅助检查入院1-2 天,必须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2、尿常规;3、大便常规; 4、肝肾功能;5、血糖;6、血脂;7、电解质;8、乙肝五项;9、心电图;其他根据病情选择检查项目1、听力测试;2、味觉测试;3、强度——时间曲线检查;4、电兴奋性检查;(七)治疗1.针灸治疗1.1.治则:活血通络、疏调经筋、针灸并用、平补平泻。1.2.处方:以面颊局部及足阳明经穴为主。1.3.取穴:1)急性期   针灸治疗:取患侧翳风、地仓、风池、牵正、合谷、太冲、颊车等局部浅刺,以循经远取穴为主,7天后面部穴可以透刺。配合电针、TDP、膀胱经走罐、艾灸、穴位注射治疗。2)恢复期   针灸治疗:前方去翳风、风池。根据症状加用攒竹、太阳、阳白、四白、夹承浆、迎香、承浆、鱼腰等,可透刺,手法轻中有重。配合推拿、电针、TDP、超短破、闪罐、艾灸治疗。3)后遗症期 针灸治疗:患侧阳白、头维、颧髎、地仓、颊车、太阳、四白、翳风等。加双侧合谷、足三里、太冲补益气血、濡养经筋。可配合电针、TDP、火针、刺血拔罐、温针灸、推拿、穴位注射治疗。4).加减风寒袭络证加风池祛风散寒;风热壅络证加曲池疏风泄热;风痰阻络加丰隆;肝肾阴虚证加太溪。抬眉困难加攒竹;鼻唇沟变浅加迎香;人中沟歪斜加水沟;颏唇沟歪斜加承浆。 5).操作用平补平泻手法,可加TDP,急性期面部取穴宜少,穴位施轻手法;肢体远端的腧穴行泻法且手法宜重;恢复期合谷行平补平泻手法;后遗症期双侧足三里施补法,太冲施平补平泻手法,可加灸法。2.中药治疗2.1风寒袭络证:起病突然,目张不合,露睛流泪,患侧面肌瘫痪,口角偏向健侧,有耳后及耳下疼痛,在乳突区尤为明显。伴畏风恶寒、面肌发紧、舌红、苔薄白、脉浮紧。治则:祛风散寒,活血通络。治以牵正散加减 荆芥12g 防风10g 白附子6g 白僵蚕10g 全蝎10g 天麻12g 川芎9g 蜈蚣2条 地龙10g 甘草6g 水煎服;一日一剂 2.2风热壅络证:起病骤然,以一侧耳枕部疼痛、耳部疱疹、耳鸣重听为首发症状,继则出现该侧口眼歪斜,伴心烦口苦咽干,急噪易怒舌红苔黄,脉滑数。治则:清热祛风,通经活络。治以大秦艽汤加减。金银花12g 蒲公英10g 防风10g 菊花12g白芷10g 蝉蜕10g 红花12g 川芎9g板蓝根12g 僵蚕10g 天麻20g 甘草6g 水煎服;一日一剂 2.3风痰阻络:症见发病急骤,口眼歪斜,面肌麻木,伴颜面作胀,头重身软,舌体胖大,舌质淡红,苔白腻,脉弦滑。 治则:祛风豁痰,疏通经络。治以牵正散合导痰汤加减。 白附子6g 白僵蚕10g 全蝎10g 天麻1

文档评论(0)

cgtk187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