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明清時期的台灣美術(1662—1895)
明清以來,大陸沿海移民對台灣的拓墾與開發,使台灣與內地貿易漸頻繁,社會漸趨穩定。在經濟發達下,人民的生活逐漸寬裕,大地主和仕紳等上層階級開始投入文藝活動,造就了一批書畫家。有奉朝廷之命來台治理的朝廷命官,有被延聘或流寓來台的畫家,也有由廟宇畫工及肖像畫師進而成為畫家的。由於受到中原來台畫家的影響,台灣早期繪畫傾向簡逸的人文畫風格,以水墨寫意為主,其中以花鳥類及四君子的作品最多,人物畫次之,山水畫則甚少見。過去學者認為這樣「師古臨摹」、缺乏「地方性格」的藝術風格,充滿因襲傳統的陋習,一則缺乏創意,一則忽略本土。但近代的學者從更廣闊、更多元的角度研究,發現早期移民的簡單粗糙、與天奮鬥的生活方式,賦予其藝術一股新的生命力及土味,有其特殊的、不同的風格,相當程度地反映了台灣特殊的文化背景與民性。
早期台灣美術的源流
十六世紀左右,台灣正式躍上國際舞台。當時葡萄牙的航海家,發現這塊地形狹長、林木蓊然的島嶼,不禁為她的美麗而驚嘆:「福爾摩沙」(Ilha Formosa)。但在這之前,她早已經歷了漫長的文明歷程。根據最近的考古發掘和種族研究顯示,台灣的史前文物,包括大量的石器、陶器、石棺、陪葬物,和種族繁多的高山族、平埔族、漢族等,在在反映出她與中國大陸和東南亞地區文明的可能關聯。由此可見,台灣這個島嶼的特殊地理位置,顯然在史前時代,就已顯示出她較其他封閉的內陸地區,更為多元、豐富的國際性格。
1624年和1626年,荷蘭和西班牙為了拓展東方市場,分別來到台灣南部的大員和北部今基隆、淡水一帶,築城傳教,為這個原已充滿多元色彩的台灣島,帶來了遙遠的歐洲文化,包括語言、建築和重要的基督教文明。1661年鄭成功率軍隊抵鹿耳門,翌年,荷蘭總督投降,結束了三十七年的荷人統治。在鄭氏治台廿三年間,建立郡縣,規劃土地,開發荒土,鎮撫土著。1683年,鄭克塽向施琅所率領的清軍投降,結束了南明時代。進入清領時期,此時大陸沿海居民陸續移至台,雖然清政府實行過幾次「渡台禁令」,仍遏止不了島內人數急遽增加的趨勢。自南明以降,漢人的數目就遠超過原住民,他們居住的地區也逐漸擴展到整個島的西部平原。但清政府對台灣的建設並不積極,因此台灣的開發,可以說是功在移民而非政府。
在藝術發展方面,鄭成功治台之前,台灣屬移民拓荒時期,定居和謀生成為移民的首要,很難兼顧到與現實生活較少關聯的純粹藝術。經過明鄭和清朝的開墾、經營,人口急遽增加,經濟快速發展,人民的生活逐漸寬裕,大地主和仕紳等上層階級開始推廣文藝活動。首先推動台灣文化發展的是沈光文,他於南明永曆年間(1659年)來台,常以吟詠排遣愁懷,著作甚豐。其次,是鄭成功的諮議參軍陳永華,他在治台政策及戰略籌謀方面功績甚大,並在台南建孔廟,在各地設學校。至乾隆、嘉慶年間,經濟活動更趨活絡,在政府的鼓勵及民間的贊助之下,台籍儒生中舉人、成進士者人數日增。其中不乏取得功名辭官歸里、擔任教席、服務鄉梓者;而於自宅設帳授徒者亦不在少數,豪門子弟也常邀文人雅士以詩酒聚會,甚至不惜重金,遠從內地聘請名士來台講學,一時文風鼎盛。在這樣的環境下,自然產生了一批優秀的「書畫家」。
此時期的書畫家可分為三類:一是奉朝廷之命來台治理的朝廷命官,如沈葆楨、劉銘傳、唐景崧等。一是被延聘或流寓來台的畫家,如謝琯樵、呂世宜等。另一類則是由廟宇畫工及肖像畫師進而成為畫家者,如林朝英、林覺、莊敬夫等人。由此可見,中原書畫的某些傳統,經由大陸宦臣與流寓畫家帶進台灣,進而影響本土畫家。而不同身份的書畫作者相結合,成為台灣早期藝壇的主要基調。
在流寓畫家中以謝穎蘇與呂世宜最為重要,對台灣影響最大。謝穎蘇(1811-1864),北關(福建詔安)人,初字采山,二十歲以後改為管樵,三十歲以後改署琯樵,別號北溪漁隱、孏雲山人、孏甫、書畫禪。謝氏詩書畫俱佳,畫善花鳥,尤精蘭竹,兼工山水、人物,其所描繪者,造型俊瘦,筆墨瀟灑清勁。他喜歡在畫上題以詩文,或寫上「擬某人」、「仿某家」或論畫短文。此一風格影響了清代的台灣畫壇,台籍畫家也喜歡在作品題上「仿某家」,至於論畫的則很少。呂世宜(1784-1858),泉州同安人,字西村,又字一瓢道人,別號百花瓢主、種華道人、呂大、不翁、頑皮漢子。呂氏博學多聞,喜收藏金石,嘗刻四十九石山房篆隸,擅八分書受聘為板橋林家西席,擘劃建林本源園。林朝英(1739-1816)字伯彥,別署一峰亭,又號鯨湖英。嘉慶初,修縣學文廟,受賜「重造崇文」匾。工墨畫,書亦奇秀,行草尤佳,以竹葉體最著名,詩書畫均當時代表擅長雕刻。林覺字鈐子,號臥雲子、眠月山人。嘉慶道光年間南人,善繪花鳥,人物尤精,曾為廟宇及大建築物作壁畫,台南、嘉義、竹塹潛園及北郭園皆有其遊蹤。莊敬夫名朝欽,號桂園、松園,別署烏江丹霞。清乾隆年間,台灣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