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李振声小麦情缘
李振声小麦情缘
“这就是我们培育的小偃6号,你们看,多有嚼劲儿。”在办公室,李振声从一株小麦标本上摘下一粒小麦籽,利索地放在门牙上,嚼了起来。
小麦籽粒粒晶莹剔透,令记者十分惊叹,李振声的眼中显露出骄傲的神色。这些是他和同事们20年努力培育出来的优质小麦种,累计推广面积1.5亿亩以上,增产小麦超过80亿斤。
这个与麦为伍的科学家,最初走上“弄麦”之路,来自于早年饥饿的经历。
李振声1931年出生在山东淄博农村。幼时家境贫寒,但身为农民的父母却很重视让孩子接受教育,他先念私塾,后上学堂。不幸的是13岁那年父亲去世,母亲一人带着4个孩子,日子愈发艰难。哥哥资助李振声读到高中二年级,便再也无力支撑。辍学后的李振声只身来到济南,想托人找个工作。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街上看到了山东农学院的招生启事,说可以提供吃住,于是他就抱着试一试的想法报考了,结果基础不错的李振声顺利入学。
“又有饭吃,又能上大学,这是我过去从不敢想的事情。”李振声说,他挨过饿,知道粮食的可贵,也知道农业的重要,所以对这次学习机会特别珍?。
李振声至今对两位教授的课念念不忘。山东农学院的系主任是来自原燕京大学的沈寿铨教授,他给学生们上的是小麦育种课,沈教授深入浅出,很有吸引力。而另一位教授余松烈讲的遗传课也很生动,让他对这一领域产生了兴趣。假期回乡时,李振声将学校里培植的几个小麦优良品种引入家中,种植后确实比当地老品种增产,乡亲们都来换种。“这让我产生了将来也要从事小麦育种研究的想法。”李振声坚定地说。
由草而麦
1951年,李振声大学毕业,他幸运地被分到中科院工作。在北京工作5年后,响应中央支援西北建设的号召,他与课题组13位同事一起,调到陕西杨陵中国科学院西北农业生物研究所工作。
其实,最初李振声是研究草的。在北京期间,他跟随导师――土壤学家冯兆林从事种植牧草改良土壤的研究,曾经收集种植了800多种牧草,对牧草研究有一定基础。到西北后,正赶上西北小麦条锈病大流行,造成减产20%~30%。当时只有26岁的李振声感到很忧心,他决定从事小麦改良研究,为农民培育出优良抗病的小麦。
“农民种了几千年的小麦,但小麦还是这么体弱多病,野草没人管,却生长得很好。”对草有研究的李振声想,能不能通过小麦与天然牧草的杂交来培育一种抗病性强的小麦品种呢?有了这种想法之后,他便开始了这条探索小麦与牧草杂交的道路。
引起当时小麦条锈病大流行的原因是病菌变异的速度快。育种的速度慢,即8年才能育成一个小麦新品种,而条锈病平均5年半就能产生一个变种,成为当时一个世界性难题。在这种情况下,李振声提出通过远缘杂交,将草的抗病基因转移给小麦,选育持久[生抗病小麦品种的设想,这个设想得到了当时的权威植物学家闻洪汉和植物病理学家李振歧的支持。年轻的李振声开始了这项研究,从此一千50年。
“远近结合”躲过冲击
第一代野草和小麦的杂交品种研究出来后,这种被称为“杂种一代”的东西长得一点也不像小麦,而和野草一个样。而且这种杂种不育,远缘杂交,还面临杂交不亲和、后代“疯狂分离”的难题。这项研究在当时被许多人视为畏途。李振声说,当时他心里也没有底,而且,最让人担心的是,因这项研究迟迟难以出成果,他还面临着“研究工作脱离实际”的批判。
当他的研究进行到第8年的时候,当时的“社教运动”开始了,他受到批判。有人说他的研究都搞了8年了还没见成果,是脱离实际,要他放弃。“当时看到已经取得的阶段性成果,怎么忍心放弃啊。”李振声说。此时,当年学到的哲学知识和研究方法帮助了他。
他采用了一点哲学手法――“远近结合”――当初他在做小麦和草杂交研究时,心中感到没有把握,所以就同时开始了常规的小麦品种间杂交育种工作。到1964年,他选育的“生选5号、6号”已开始在生产上推广应用。因此,工作队最后说:“他毕竟已有两个品种在生产上发挥作用了,不能说他的工作都是脱离实际的。”这样才算过了关。
到1979年,李振声的研究终于取得突破,他培育的集持久抗病性、高产、稳产、优质等品质于一身的“小偃6号”在大面积推广中获得成功。当时陕西农村流传的“要吃面,种小偃”,这使得“小偃6号”不推自广。
小偃6号已成为我国小麦育种的重要骨干亲本,其衍生品种近50个,累计推广3亿多亩,增产小麦超过150亿斤。
真正打分的是农民
实际上,从1978年到1998年,20年间中国粮食的大规模增产,李振声和他的同事们培育出来的一大批优良小麦品种功不可没。一组数据显示,从1978年到1998年,我国水稻总产增加627亿公斤,小麦总产增加694亿公斤,超过水稻。“小偃6号”育种过程长达23年,别人很难重复。于是,李振声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