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老工业区找地时代
老工业区找地时代 一位土地工作者在一篇文章中写道:节约集约用地,无论上层如何理论、如何设计,最终将归结为基层的实践活动。但命运注定这是一个艰辛的过程。 在河南省郑州市上街区,记者体验了这个过程是如何“艰辛”的。 “缺地门”:老工业区的“软肋”? 1957年11月,周恩来总理签署文件,亲自批准我国乃至亚洲最大的铝工业基地――河南铝业公司,在位于郑州―洛阳工业走廊黄金分割线上的区域落户。从此,在中国行政区划版图上又有了一个新的名字――上街区。 而今,这个不足13万人、面积只有64平方公里的郑州市“工业特区”,拥有“涉铝”工业22家,是亚洲最大的铝工业基地。同时该区还拥有阀门制造、汽车配件等企业近百家,是名符其实的“老工业区”。 然而,2006年初的上街区八次党代会和区人大十一次会议,使这个老工业区的命运发生了转折:会议确定了“六大经济板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西部中铝工业园,城南装备制造业基地,北部科技孵化园区,休闲运动区,中心城区核心服务区和南部山区观光农业区。 这意味着上街区要摆脱原有单一产业的束缚,全面提升城市层次。 然而,事情似乎并不简单。在上街区政府,现任区长朱是西告诉记者,“六大板块”依托的是全区64平方公里(其中26平方公里建成区)这样一个土地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已经有“涉铝”工业数十家,大口径泵阀及其关联企业近百家,其中不乏大型企业。老企业作为“先入者”,已经占用了大量土地,而三个工业区又必须引入科技含量更高、效益更佳、更环保的项目来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我们的问题是,地已经不够用了。 上街区国土资源局长禹秉臻提供的数据是,至2006年底,上街区的农用地面积约2542公顷(其中耕地2001.14公顷),建设用地约3240公顷,未利用地260.2公顷。人均土地面积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6%,人均耕地面积为0.23亩,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3%。同时,上街区的耕地保护率为98%。这意味着靠新增建设用地支撑“六大板块”建设几乎没有可能。 朱是西区长坚定地强调:“尽管过高的耕地保护率与我们的工业城市定位极不相称,但我们还是严格执行国家的耕地保护政策,决不违法占用一分耕地。所以,我们决定挖潜找地,利用存量土地解决。” 途径之一:政府打包收购 朱是西所说的“挖潜找地”,实质就是盘活闲置土地。据了解,在上街这个不大的区域内,市场经济的“上帝之手”颇有些魔力,导演了一幕幕企业潮起潮落的悲喜剧。一茬茬企业在这里经历了生死轮回,也沉淀了大量的存量土地。清理、盘活这些土地,供应给需要这些土地的企业,就是“找地”。 在上街,有一个道北工业园区,始建于上世纪90年代,占地1500多亩。园区内最兴盛时有80多家企业入驻,曾是本区经济增长重要来源。然而,到上世纪90年代末,园内企业已有80%的破产倒闭。破败的厂区和大量的闲置土地与城市经济发展极不协调。 禹秉臻告诉记者,像这样的情况,在上街不止这个园区,而是有一大批企业。它们经历了上世纪以来改革开放的风风雨雨,在经营中被淘汰,他们的土地也闲置下来。这些土地,对上街的经济发展而言是宝藏。 然而,纠结在闲置土地上的复杂的债权债务关系,牵扯着多方的利益,而且大部分土地在银行抵押或由法院查封。同时,由于企业停产倒闭,职工生活无着,职工上访、请愿时常发生,处置不当也会引发多种社会问题。盘活,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业内人士都知道,海南省上世纪90年代中期留下来的闲置土地问题,直到2005年前后才处置完毕,整整用了十几年的时间。 但时间不等人,上街区政府早在2005年就开始探索打包收购企业债权。何谓打包收购?就是政府出钱向倒闭企业的债权人购买债权,替企业还债,土地归政府所有。 乍听起来,这是一件非常圆满的事情:对破产企业而言,有人替自己买单,无疑是天上掉馅饼;对债权人而言,能收回欠债,欣喜自不待言。但问题的核心是,政府不可能投入大量的资金替企业偿还全部债务,而是通过谈判以尽可能少的资金收回尽可能多的债权。 这就产生了一场博弈,因为债权人当然想以尽可能高的价格转让债权。以什么价格收回,要看谈判双方的博弈技能。 2005年,区政府成立了资产公司,并由财政拿出8000多万元,专门进行收购运作。 “8000多万博弈十几亿、几十亿元的债权,必然是一个艰难的谈判过程,”一直参与谈判过程的区财政局副局长林虎回忆说。“每一个破产企业,身后都有一堆债权人,主要是各个银行,之后是建筑队、占地工、供货商等。所以必须一家一家地谈判。” 上世纪末投产建成的亿达鞋业公司,占地59亩,投资近亿元,因产品不对路、资不抵债而停产。其房产被法院判给北京民生证券公司,而土地则抵押给工商银行。资产公司通过历时一年的谈判,先从工商银行成功收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