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动脉高压与肺源性心脏病(七版)课件篇.ppt

肺动脉高压与肺源性心脏病(七版)课件篇.ppt

  1. 1、本文档共4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 (二)心电图检查 1.电轴右偏,顺钟转位 2.RV1+SV5≥1.05mv,肺型P波 3.右束支传导阻滞 * * * * (三)心B超:右室流出道内径≥30mm, 右室内径≥20mm (四)血气分析: PaO2 <60mmhg PaCo2>50mmhg (五)血液检查:白细胞↑,红细胞↑, 肝肾功能异常 (六)其它:肺功能、痰培养 * 诊断: 症状+体征+各项检查 鉴别诊断: 冠心病(肺冠心) 风心病 原发性心肌病 * 并发症 1.肺性脑病:首要死因 2.酸碱失衡和电解质紊乱:多种不同类型 3.心律失常:原因、特点 4.休克:心源性休克、失血性休克 5.消化道出血 6.弥散性血管内出血(DIC) * 治 疗 (一)急性加重期的治疗原则: 1.积极控制感染 2.畅通呼吸道 3.改善通气及换气功能 ,纠正缺氧及二氧化碳潴留 4.控制心衰 5.积极处理并发症 * (1)积极控制感染 经验抗生素使用 痰培养 抗生素选用 (2)畅通呼吸道 祛痰(氯化铵合剂) 体位引流(翻身,拍背) 支气管舒张剂(氨茶碱类) * (3)改善通气及换气功能,纠正缺氧及二氧化碳潴留 氧疗:持续低流量吸氧氧流量为1-2L/min,给氧浓度=21+4ⅹ氧流量=(25-29℅ ) 辅助通气:无创:BiPAP呼吸机,有创:控制通气 * (4)控制心衰 基本原则同前(积极控制感染、畅通呼吸道 、改善通气及换气功能 ,纠正缺氧及二氧化碳),绝对不是强心利尿剂。 什么情况下用? 有哪些利弊? * 利尿剂的使用 蔽:①血液浓缩,加重肺动脉高压 ②导致痰液粘稠,不易咳出 ③引起低钾,低氯性碱中毒 加重组织细胞缺氧。 适应症:①高度水肿为主要表现 ②感染初步控制后,右心衰控制不理想 (注意补钾,保持电解质平衡) * 正性肌力药物的使用 蔽: 缺氧及感染使心肌对洋地黄制剂极易中毒 在肺动脉高压未能很好控制时使用会加重心衰 适应症: ①感染已控制,利尿剂使用后右心衰未能很好控制; ②以右心衰竭为主要表现而无明显感染者; ③合并左心衰; ④合并快速室上性心律失常(如快速房颤) * 血管扩张剂的使用 优点:减轻心脏前、后负荷,降低心肌耗氧 缺点:在为改善通气时使用血管扩张剂,可使通气/血流比例失调加重,加重缺氧,如硝酸甘油、酚妥拉明、硝普钠 * (5)积极处理并发症 ①肺性脑病(肺心病死亡的首要原因,基本原则+脱水剂+呼吸兴奋剂) ②酸碱失衡及电解质紊乱 ③心律失常:房性心律失常最多见 ④休克(严重感染,失血,严重心衰及心律失常) ⑤消化道出血(制酸剂如H2受体阻滞剂) ⑥ DIC(抗凝治疗) * (二)缓解期的治疗 * 谢 谢! * 第九章 肺动脉高压与肺源性心脏病 吴开松 武大中南医院呼吸内科 第二篇 呼吸系统疾病 * 肺动脉高压的诊断标准: 肺动脉高压:海平面、静息状态下,右心导管测量所得平均肺动脉压(mPAP)>25mmHg 或运动状态下mPAP>30mmHg 动脉性肺动脉高压:除符合肺动脉高压的条件,还应包括肺毛细血管楔压(PCWP)或左心室舒张末压<15mmHg * 肺动脉高压的严重程度根据静息mPAP分: 轻度:26-35mmHg; 中度:36-45mmHg; 重度: > 45mmHg。 * 第一节 肺动脉高压的分类 2003年WHO“肺动脉高压会议”根据病因、病理生理、治疗方法及预后特点将PH分为五大类 1.动脉性肺动脉高压 2.静脉性肺动脉高压 3.低氧血症相关性肺动脉高压 4.慢性血栓和(或)栓塞型肺动脉高压 5.其它原因所致肺动脉高压 * 第二节 特发性肺动脉高压 Primary Pulmonary Hypertension * 定 义: 不能解释或未知原因的肺动脉高压 病理表现: 致丛性肺动脉病—动脉中层肥厚、向心或偏心性内膜增生及丛状损害和坏死性动脉炎等构成的疾病 * 流行病学: 美国和欧洲普通人:(2-3)/100万 中国目前无确切发病率 可发生于任何年龄 育龄妇女多见 平均患病年龄36岁 病因与发病机制:

文档评论(0)

精选文档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