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李鸿章体味改革者的远见和彷徨.doc

  1. 1、本文档共8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重读李鸿章体味改革者的远见和彷徨

重读李鸿章——体味改革者的远见与彷徨 导语:对1949年之后的国人来说,对李鸿章最客气的评价大概也是失败的改革者。然而,如果我们抛弃预设的立场,客观地考察自1865年到1895年自强运动的整幅图景,就会发现那种认为清朝中国无可避免地走向积贫积弱,与强大的、工业化的欧洲以及日本形成鲜明对比的观点,是非常无稽的臆断。 事实正好相反,以李鸿章为领袖的洋务派是中国工业革命当之无愧的先驱。在1895年以前,洋务改革的绝大部分努力是围绕着民生、富国的工业建设而进行的,这和经济军国化的日本明治维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然而,异常讽刺的是,经过一场甲午战争,穷兵黩武的明治维新却成了文明的代表,而以民生为本的洋务运动反倒被本国人贬作“维护腐朽制度的尝试”。如果说在1909年这种强权即公理的认知还可以理解的话,那么在100年后的现在,继续保持这样的认知未免显得有些太不与时俱进了 一:开启近代化的改革者对传统帝国的裱糊匠——孰是孰非 身处晚清大变革时代,李鸿章选择了一条与他的老师曾国藩行程迥异的道路,几乎以一人之力,引领北洋集团,拉开了中国工业化的大幕。他不计毁誉,办交涉、修铁路、建工厂、组海军,最终的目的却与曾国藩殊途同归,在保持社会秩序的前提下,应对中华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 1李鸿章:始终站在时代浪尖的改革者 李鸿章是一位“变法”论者,他把“内须变法”作为推行“洋务新政”的纲领性口号,采取了一系列变通清朝以往成法的触动清统治者忌讳的措施。史实表明,在主张借法自强的洋务派首脑人物中,与洋务运动相始终,站在这股潮流前面尽力呼吁变法的只有李鸿章一人。 李鸿章是一位“变法”论者,他把“内须变法”(1)作为推行“洋务新政”的纲领性口号,采取了一系列变通“祖宗之成法”这样触动时忌的措施,要求把具体的洋务的兴办与某种程度的“改革”结合起来。本文拟对李鸿章的改革主张与实践作一探讨。 在近代中国,面对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和清政府的腐败,最早发出“变法”、改革呼吁的是在鸦片战争期间一批地主阶级的改革派,如魏源、龚自珍等。著名思想家魏源首先从鸦片战争的炮火中清醒过来,于《南京条约》签订后的1842年开始编著《海国图志》,提出了“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光辉思想和改革弊政的主张。但真正把有近代意义的“变法”、改革首次提上议事日程的是包括李鸿章在内的洋务派官僚。但史实表明,在主张借法自强的洋务派首脑人物中,与洋务运动相始终,站在这股潮流前面尽力呼吁变法的只有李鸿章一人。 李鸿章之所以力主变法,进行改革,是因为他对时局的认识最清醒、最深刻。众所周知,李鸿章所处的时代,是欧美列强在完成资产阶级革命和产业革命后,对外掠夺殖民地,而摇摇欲坠的清封建帝国成为它们在远东争夺的主要对象的时代。太平天国农民革命战争的爆发,使本来已经腐朽没落的清王朝处于更加危急的关头。面对国内和国际的局势,李鸿章并没有象倭仁等顽固守旧派一样,盲目自大,抱残守缺,而是清醒地认识到“华夷混一局势已成,我辈岂能强分界画”,中国不可能再与世隔绝,而外国“强兵列器,百倍中国”,必须正视现实。1865年9月,他在写给朋僚的一封函件中,发出了“外国猖獗”、“千古变局”的感叹。1874年,他在《筹议海防折》中,对变局作了较全面的论述:“东南海疆万余里,各国通商传教,来往自如,mí@集京师及各省腹地,阳托和好之名,阴怀吞噬之计,一国生事,诸国构煽,实为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轮船电报之速,瞬息千里,军器机事之精,工力百倍,炮弹所到,无坚不摧,水陆关隘,不足限制,又为数千年来未有之强敌”(2)。李鸿章是从放眼世界的高度来观察中国当时面临的局势的,认为这些强敌已大大超过了以天朝自居的中国,中国处于严重的危机之中。如果仍拘泥于成法,固守旧章,前途将不堪设想。他浅层地比较了彼己之长短,认为西方诸国船坚利炮、工商发达、国力强大,而清王朝军事窳败、财政枯竭、国力疲弱。因此他认为“居今日而曰攘夷,曰驱逐出境,固虚妄之论。即欲保和局,守疆土,亦非无具而能保守之也”(3)。民族危机如此严重,中国怎么办?李鸿章的回答是:自强御侮。如何自强,李鸿章早在就任两江总督之前就认为:“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用其人”(4)。到1865年创办江南机器制造局时,李鸿章对清廷说,采用洋机器对于处于危弱状态中的中国来说,还只是“治标”。那末什么才是“治本”呢?李鸿章认为“治本”在于转移人心,形成向西方学习先进技艺的社会风气,但当时的士大夫阶层,仍束缚于繁密的传统信条中,极大地阻碍了洋务运动的发展,李鸿章对此很不满意。为此,李鸿章在1874年上奏的《筹议海防折》中,比较全面地论述了他的改革主张。他说:“外患之乘,变幻如此,而我欲以成法制之,譬如医者疗疾不问何症,概投之以古方,诚未见其效也。庚申以后,夷势qīn@qīn

文档评论(0)

woai118doc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