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原生态法律文化和谐之歌
PAGE
PAGE 10
“原生态”法律文化中的“和谐”之音
——对黔东南苗族侗族习惯法的现代解读
摘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是一个多个少数民族共同居住的区域,长久以来各个少数民族在这片土地上和谐的相处着,这与当地少数民族法律文化的特点是息息相关的。文章以黔东南苗族侗族的习惯法为例,分析了少数民族习惯法对构建和谐生活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习惯法 黔东南 和谐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armony of Primitive law culture
——a modern intepretation of Qiandongnan Miao and Dong Autonomous Prefecture’s folk law
Abstract: there are many minorities live in Qiandongnan Miao and Dong Autonomous Prefecture, for years , they live in harmony always. The thesis focus the folk law of Qiandongnan Miao and Dong Autonomous Prefecture,discus its effect to the construction of harmonious society
Key words: folk law qiandongnan harmony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是一个古老而又年轻的区域。说它古老,是因为多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民族在这里长期居住着,处处散发出厚重历史的气息,而这如同长者般的历史让人们将这里视为“原生态”的生活家园;说它年轻,是因为各个少数民族在长久的相处中总是那么和谐,处处能感受到恬静之美,这种和谐使得这块土地能从在这里居住的人们的身上获得时刻焕发生机的力量,所以他们的歌、他们的舞总是那么欢快而充满年轻的气息。毋庸置疑,这是一种文化,一种不可多得的历经久远的文化,而这种和谐的声音背后,少数民族特有的“原生态”的法律文化起着重要的发声力量。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位于贵州省东南部,全州现辖1市15县,有苗、侗、汉、布依、水、瑶、壮、土家等33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州人口总数的80%以上,是全国30多个民族自治州中人口最多、少数民族人口比例最高的自治州之一。其中尤以苗族和侗族人口最多,苗族人口占42%,侗族人口占32%,所以苗族文化和侗族文化的特点都表达得极为充分。黔东南素有“百节之乡”的美称,少数民族节日众多。每逢各种节庆,能歌善舞的各少数民族便尽情欢歌漫舞,与认识或不认识的人放情的高歌、欢跳,无论是苗族高亢激昂、热情奔放的“飞歌”、还是侗族无伴奏、无指挥的多声部“大歌”,让表演者和观赏者都流连忘返,使这片土地获得了“歌舞海洋”的美誉。黔东南的各少数民族的历史都非常久远,尤其是苗族,甚至可以追溯到蚩尤时代。他们在建国之前就已然共同居住在这篇土地上,共同和睦相处了过百年的时间。尽管黔东南州的少数民族众多,但非常难能可贵的是,各个说着不同语言、着着不同服装、过着不同节日的少数民族之间从来没有发生过任何大的争执或者群体间的矛盾,这样的日子过一日、两日不难,但百年来一如既往就非常难了,这背后肯定有着许多必然的因素在共同影响着,而法律生活方式的选择肯定是重要的一项,下面就以黔东南苗族侗族的习惯法为内容进行具体分析。
一、“议榔”、“合款”与村规民约——少数民族习惯法的实体形式
(一)苗族“议榔”的规则影响
议榔,苗语称为Gheud Hlangb(音“构榔”)。按“构”即“议”,“榔”即规约。“议榔”一词,可简明的说是“议约”或“议定公约” 《民族研究参考资料》,第十集,贵州省民族研究所编,1982年7月。。组织的头人大多数是自然形成,一般为德高望众的的老人或能说会道的、有魄力的人担当,这些人被称之为“理老”。“议榔”有着悠久的历史,我们现在还可以在苗族的古歌中看到它的描述:
《民族研究参考资料》,第十集,贵州省民族研究所编,1982年7月。
“为了粮入仓,为了酒满缸。封山才有树,封河才有鱼。地方才和睦,村社才兴旺。不让谁弄坏田土,大家才有饭吃。没有盗,没有贼,地方才安康。议榔给所有人知道,议榔给所有人遵守。” 贵州省民族研究所,贵州省民族研究学会编:《贵州民族调查》卷十五,贵州省民族研究所,196~202。
贵州省民族研究所,贵州省民族研究学会编:《贵州民族调查》卷十五,贵州省民族研究所,196~202。
议榔有由一个村、一个鼓社 鼓社有“一个组织单位”的意思,为氏族外婚制团体,一般由同宗的一个村或几个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