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奥斯维辛教学的设计.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是一篇获过美国普利策新闻奖的优秀新闻作品,被誉为美国新闻写作中不朽的名篇。《语文》第册第单元的第篇课文它跳出了传统新闻客观报道、零度写作的窠臼,大胆地在反映客观事实的基础上,着力表现作为一名有使命感的记者的在场的主观印象,激情洋溢地抒发了对法西斯暴行的深恶痛疾,对自由、解放、新生的无比珍惜之情。掌握程度不够扎实,遗忘较多,而且知识零散,缺乏系统性学生缺乏,因此,教师需要创设情境、设计活动,帮助学生获得相关经验高一学生学习自觉性增强,可以采用自学--指导的教学模式班级学生思维活跃、参与意识强烈,为适度的探究性学习提供了可能)/nz/Auschwitz/index.shtml(纪念奥斯维辛解放60周年·新闻中心·新浪网)
(2)博客(课后学习成果交流评估用)
七、课时安排
一课时
八、教学准备
本文作为一篇新闻报道,涉及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历史背景和相关新闻知识。在讲课之前做好相应的知识背景的准备尤为必要。教师的指导学生自主搜集背景资料,推荐影视资源、和网络渠道,利用信息技术提高预习效率,有助于提高学生对文章信息的把握,减轻学生学习新闻稿的难度,便于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相结合,进而提高课堂效率。
在课前,教师要指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搜集资料,做好课前准备。
(一)关于奥斯维辛集中营
(目的:让学生了解关于奥斯维辛集中营的背景知识,便于与作者达成情感上的共鸣。)
文字资料
奥斯维辛(Auschwitz)集中营: 奥斯维辛位于波兰南部小波兰省境内,1940年4月27日,德国法西斯头子希姆莱下令在此修建最大的灭绝人性的杀人工厂——奥斯维辛集中营,并于同年6月14日将首批犯人运抵奥斯维辛。1941年对集中营进行了扩建,二战结束时,整个集中营占地面积达40平方公里。除斯塔姆拉格、布热金卡、莫诺维采三个主要集中营外,还有45个分营。营内采用毒气室等各种方法屠杀、虐待囚犯,5个焚尸炉平均每天焚尸1万具。包括中国人在内的28个民族的400万人死于集中营,其中犹太人最多,达250万。1947年被开辟为国家博物馆。1979年被列入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2、教师推荐多媒体资源
影像资源:BBC纪录片《奥斯维辛集中营》(6集 )
网络资源:推荐网址:/nz/Auschwitz/index.shtml(纪念奥斯维辛解放60周年·新闻中心·新浪网)
(二)关于作者
亚伯拉罕·迈克尔·罗森塔尔(1922年—2006年5月10日),1922年出生于加拿大安大略省,后到美国求学并加入美国籍。他在纽约市立学院上学时就是校报通讯员。1944年进入《纽约时报》后长期从事国际新闻报道,先后常驻印度、波兰、瑞士和日本,并于1960年获普利策奖的国际新闻奖。“真实性”,“实效性”,“准确性,“简明性”零度写作,来源于法国文学理论家罗兰·巴特1953年发表的一篇文章《写作的零度》。现在零度写作方式多指作者在文章中不掺杂任何个人的想法,完全是机械地陈述。零度写作并不是缺乏感情,更不是不要感情;相反,是将澎湃饱满的感情降至冰点,让理性之花升华,写作者从而得以客观、冷静、从容地抒写·普利策的名字命名,他是美国著名的报纸编辑和经营者,先后买下了圣路易斯的《电讯报》和《纽约世界报》,并创立了编辑写作制—即记者采写的材料由编辑润色、整理、综合成稿件见报。这种写作规则,至今仍是整个新闻界的普遍原则。普利策对报纸的经营与编辑独树一帜,强调报纸发表新闻要真实和准确,文字要简洁和通俗,要花力气写好社论。普利策1911年去世,为纪念他的贡献,人们于1912年设立了普利策新闻奖。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获得普利策新闻奖时的颁奖词: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突破新闻‘零度写作’原则,着眼细节,以冷峻的视角,深沉地描述了今天的奥斯维辛集中营纪念馆。在恐怖与快乐、战争与和平、历史与现实的反差中,它召唤起人们关于灾难的记忆、关于生命的思考、关于人性的自省。它的发表充分地表现了一个新闻记者的使命感,更以迫人的力量震撼生者的心,成为新闻史不朽的名篇。”成为新闻史不朽的名篇,但这位记者还要去报道?
预设答案:
“没有什么新闻”——奥斯维辛早就因它的那段沉重、血腥的历史而出名。人们已经了解了它很多东西。对于追求新闻时效性的记者来说,的确是没有什么新的东西可供报道了。
为什么又要写——但作者还是要写,因为他此时已经不只是一个记者,更是一个被深深震撼的参观者,感到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这种感情驱使作者必须为它写一点东西,以揭露罪恶,祭奠亡灵,
(2)提问:这是一篇特别的新闻,当读到第一段时,大家是否会有这样的疑惑, “阳光明媚,一行行白杨树婆娑起舞,在大门附近的草地上,还有儿童在追逐游戏”这样一种美好温馨的景象,为什么在作者看来是最可怕的事呢?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