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心脏大血管疾病》ppt课件
; ; ; ;先天性心脏病 Congenital heart disease;;
;CHD的分类;CHD;Patent Ductus Arteriosus(PDA);病理生理;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是常见的CHD之一。Mitchell报告,新生儿 发病率为1/1428。多见于女性,男女之比为1:2 ,而且有明显的家族遗传倾向。
;;(一)症状: 早期:无症状;晚期:劳力性呼吸困难,活动后易于疲乏,反复发作的呼吸道感染(≥40岁)。
(二)体征: 胸骨左缘第2~3肋间可闻及Ⅱ~Ⅲ级收缩期杂音,音调低而柔和,P2亢进伴固定分裂,多数无震颤。
(三)心电图:电轴右偏,P波可增宽、变尖。PR间期往往延长。
;(四)X线:
肺充血,右房、右室大。
;(五)超声心电图:右室明显扩大,右室流出道增宽;右房和左房也扩大。
约15%~20%的ASD患者,伴有其它CHD如:PS、Pulmonary Venous Connection、Lutembacher Syndrome等。;诊 断;;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VSD);解剖分型,三大类若干亚型
膜部缺损,最为常见
漏斗部缺损,较为常见
肌部缺损,较少见
多数室缺为单个
肌部缺损有时为多个;病理生理;(一)症状;
;(一)心电图
小型VSD:大多正常。
大型VSD:
①左心室肥大;
②正常;
③双室肥大;
④右室肥大。;
;(三)超声心动图
显示VSD的部位,还可判断有无其他合并畸形。采用连续多谱勒(continued wave Doppler)还可对右室收缩压进行评估。;(四)心导管和造影
心室水平左-右分流。
小型VSD,肺动脉压力正常。
大型VSD,肺动脉收缩压≌体动脉收缩压。
(五)磁共振显像
诊断符合率可达90%。
可从不同切面扫描。
;诊 断;手术适应证;手术方法;主动脉缩窄;根据缩窄与动脉韧带(或PDA)关系分为:
1.导管前型2.近导管型3.导管后型。
导管前型又称婴儿型,动脉导管呈未闭状态,常合并VSD、ASD、MS等心血管畸形。
近导管型和导管后型又称成人型,动脉导管多已闭合为动脉韧带,很少合并其他心血管畸形。;缩窄多呈局限性,管壁中层纤维变性,内膜增厚呈隔膜样凸向管腔,管腔不同程度缩小,甚至小如针孔。
少数病人缩窄段较长,呈细管状。
缩窄段以下的肋间动脉与锁骨下动脉分支建立了粗大的侧支循环,以第3~7对肋间动脉最为显著。;病理生理;临床表现 ;体格检查;心电图;X光造影:主动脉缩窄;超声心动图;诊 断;MRI:主动脉缩窄;手术适应证;手术方法;缩窄段切除;主动脉窦瘤破裂;病理生理 ;临床表现;体格检查;心电图、X线;超声心动图;诊 断;手术适应证;法洛四联症;病理生理;临床表现;2.缺氧性发作(hypoxic spell)
发作开始时呈中度呼吸困难,进而呼吸加快,紫绀明显,随之意识丧失,出现癫痫样抽搐。
3.心力衰竭
RCHF是极为罕见的。TOF病人如果由于肺动脉瓣缺失或缺损,产生关闭不全,右室负荷过重,久之右室扩大,RCHF。
;(二)体征
1.心外体征
发育较差,紫绀和杵状指(趾)较常见。
紫绀为本病的突出体征,其程度轻重不等。重者出生后即出现,有的病例紫绀出现较晚,紫绀的程度与血氧饱和度的高低有关。
;2.心脏体征
心前区膨隆,可扪及轻度收缩期震颤,若伴左向右分流,胸骨左缘第3~4肋间可闻及Ⅲ~Ⅳ级粗糙的收缩期杂音,肺动脉狭窄愈轻,杂音愈响;狭窄愈重,杂音愈轻。;辅助检查;(二)X线检查
1.轻型(无紫绀型):紫绀轻微或无。
2.典型(常见型): 心脏亦呈靴形,心尖圆隆而翘起。心腰部凹陷。
3.重症型: X线检查心影横置扁平,心尖圆隆翘起,心腰部凹陷,肺门及肺野血管均甚细小,上纵隔阴影增宽,主动脉弓右位。;(三)超声心动图
1.M型 主动脉增宽,右室壁增厚。声学造影可见心室水平右至左分流。
2.B型 主动脉增宽,主动脉前壁与室间隔连续中断,右室扩大,室壁增厚。
(四)右心导管检查
可明确室间隔缺损及了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