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1965年的中学语文教科书.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1949―1965年的中学语文教科书   一   人民教育出版社最早的中学语文教科书,是1950-1951年翻版的新华书店1950年版《初级中学语文课本》与《高级中学语文课本》,各六册,前者由宋云彬、朱文叔、蒋仲仁、王泗原、蔡超尘、张中行等人编辑,后者由周祖谟、游国恩、杨晦、魏建功等人编辑。这套教材初中每册选20-28课,共142课;高中每册选19-23课,共123课。不分单元,没有课前提示,仅在课后有注释和“思考?讨论?练习”。后者平均每篇5-6题,一般来说,至少有一题涉及语法、修辞、文体知识或有关课文写作技巧,此外绝大多数是关于思想内容的。   1952-1953年,人教社对这套教材进行修订。这次修订属于小修订,教材体例和大部分课文保持不变。变化仅三点。   一是削减课文数量,增删部分篇目。初中每册16-20课,共110课,高中每册16-18课,共104课。这比上一版减少了51课,占课文总数的近20%。减少的课文既包括鲁迅《鸭的喜剧》《风筝》《给颜黎明的信》、张天翼《华威先生》、叶圣陶《蚕和蚂蚁》等现代文学经典作品,也包括从国统区开明书店教科书中沿袭来的《织女星和牵牛星》《詹天佑》《最先与最后》等课文,还包括加里宁《使组织性和文化成为共产青年团工作底基础》《波兰驻我国大使布尔金向毛主席呈递国书》等少数政治性、时效性强的作品。这版教材也增加了一些新发表的文学作品、领导讲话、新闻通讯等,比如老舍发表在1951年1月25日《人民日报》上的《我热爱新北京》,华山发表于1952年1月11日《人民日报》上的《清川江畔》,1952年10月3日《人民日报》发表的宋庆龄《亚洲及太平洋区域和平会议开幕词》等。   二是加强了文言文的教学,两版教材在初中都没有文言文,1950-1951年版从高中第三册起,选若干篇文言文,篇数总计37篇,占到了高中课文总数的30%。1952年版高中课本从第一册就开始学习中文言文,共31篇,占33.6%。   三是将课后的“思考?讨论?练习”改为“提示”,平均每课提示十余项,大多数是关于思想内容的引导和提问。   1953-1955年间,这套教材大概再版了5-6次,新版本对老版本一般会有修改。比如1955年7月第5版《初级中学语文课本》跟1952年10月第1版相比,编辑体例没有变化,但课文有所增删,最明显的是增加了发表于1953-1954年主流媒体和杂志上的作品。比如秦兆阳发表于《人民日报》1953年12月27日的《王永淮》,吴玉章发表于《中国青年报》1954年1月1日的《英勇劳动,艰苦奋斗,争取新的胜利》,李准发表于《人民文学》1954年2月号的《不能走那条路》等。   在这一阶段的教科书中,编者特别强调“思想政治教育”,认为这一元素“在语文科更显得重要”,“通过语文科来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不能单靠几篇说理的论文。一种思想内容或一个政治道理,可以用一篇说理的论文来表达,也可以用一篇小说,一首诗歌,一个历史故事,或者一个自然科学故事来表达”[1]。可以说,无论哪种文体,在这一阶段教材中的主要功能都是“思想政治教育”。具体来讲,是培养学生对新政权的认同、新的劳动意识和道德情操以及共产主义的国际意识。也就是说,主要表现两个主题,一是新社会如何好,旧社会如何坏;二是苏联如何好,美国如何坏。   这一阶段课本中以20世纪中国为题材的课文,可以鲜明地分为两类:一类是反映国统区的作品,另一类是反映解放区及新中国成立初的作品。   有关国统区的作品数量不多,突出了统治的黑暗和人民的反抗。比如鲁迅《故乡》《祝福》《药》《为了忘却的纪念》《纪念刘和珍君》,茅盾《春蚕》《林家铺子》,老舍《骆驼祥子》,叶圣陶《夜》《多收了三五斗》《一篇宣言》等。编者在《春蚕》课后提示说:“这是一篇反映旧中国农村破产的作品。那时候,封建势力的重重剥削,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逼得广大农民喘不过气来;九一八以后,日本帝国主义的武装侵略更加速了中国农村经济的崩溃。”“事实告诉我们,只要推翻封建统治,赶走帝国主义,他们就能彻底翻身的。今天,土地改革后的中国农村已呈现了崭新的气象,就是有力的证明。”[2]编者认为,《多收了三五斗》反映的是“农民在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压迫下的痛苦”,“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无孔不入,不但把大量工业制成品倾销到中国来,还把大量农业产品倾销到中国来。从这里可以看出那时候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的性质。”[3]如果说上述两篇主要涉及经济剥削和压迫的话,鲁迅《祝福》和老舍《骆驼祥子》则主要表现为人身压迫。编者认为,《祝福》中的“主人公是受了封建社会的种种迫害而死的一个劳动妇女――祥林嫂。作者详细叙述了她的半生,这里面充满了血泪交流的事迹。作者的用意是可以了解的:在封建制度和旧礼教统治之下,妇女的生命不值一钱,像祥林嫂这样悲

文档评论(0)

小马过河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