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二心理学研究取的九对范畴
二 心理学研究取向的九对范畴 (六)前动性(proactivity)对 反应性(reactivity) (六)前动性-反应性 含义: 前动性(proactivity):指个人的行动具有主动性、超前性。 反应性(reactivity):指个人的行动没有主动性、超前性,只是对刺激的反应。 (六)前动性-反应性 现象学派的观点; 斯金纳的观点; 认知心理学的观点; 启示 二 心理学研究取向的九对范畴 (七)稳态(homeostasis)对 异态(heterostasis) (七)稳态-异态 含义: 稳态(homeostasis):指个体内部的平衡状态。 异态(heterostasis):指个体内部的不平衡状态。 (七)稳态-异态 默里(Murray,H.A.,1893~ 1988)的驱力降低论; 怀特(Whit,R.W.,1904~) 的能力动机及成就动机论; 班杜拉(Bandura,A.,1925~) 的自我效能论; 罗杰斯、马斯洛的观点; 启示 二 心理学研究取向的九对范畴 (八)可知性(knowability)对 不可知性(unknowability) (八)可知性-不可知性 内容: 可知性(knowability):指人格或人性是可以用科学方法加以认识的。 不可知性(unknowability):指人格或人性是不能被人类所认识的。 (八)可知性-不可知性 行为主义的观点; 认知心理学的观点; 现象学心理学的观点; 启示 二 心理学研究取向的九对范畴 (九)可变性(changeability) 对不可变性(unknowab- ility) (九)可变性-不可变性 内容: 可变性(changeability):指人格是可以改变的。 不可变性(unchangeability):指人格是不能改变的。 (九)可变性-不可变性 孔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 也。” 墨子曰:“染于苍则苍,染于 黄则黄。” 埃里克森(Erikson,E.H., 1902~1994)心理社会发展 八阶段说; 弗洛伊德的观点; 启示 小 结 七种研究取向: 生物学取向 心理动力取向 行为主义取向 认知取向 人本主义取向 进化论取向 文化取向 小 结 七种研究取向在以下五个方面是不同: 研究重点 研究水平 主要研究方法 人性观 行为的决定因素 三 值得思考的问题 (一)非此即彼对亦此亦彼; (二)独尊一家对兼蓄并容; (三)现代化对注重传统; (四)学习外国对走自己的路 四、学会学习 博览与精读 读厚与读薄 养成批判思维 阅 读 书 目 [1] 黄希庭著.人格心理学.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2年版. [2] 黄希庭著.心理学导论.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3] 格里格与津巴多著.心理学与生活(第16版).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2年版. [4] 黄希庭主编.简明心理学辞典.合肥: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年版. [5] 黄希庭主编.心理学.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6] 林崇德、杨治良、黄希庭主编. 心理学大词典.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版. [7] 西南师范大学心理学系主编.黄希庭心理学论文选.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版. 阅 读 书 目 [8] David G. Myers(2004). Psychology(7th ed.). New York: Worth Publishers. [9] Robers S. Feldman(2005). Understanding Psychology. New York: McGraw-Hill. 思 考 题 哲学思维与科学研究的关系。 心理学知识与人才成长的关系。 试论人性。 * ,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精品解析:北京市和平街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原卷版).docx VIP
- 建筑垃圾处理及清运方案.docx VIP
- (2024)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考试模拟测试题及答案.pdf VIP
- 辽宁省名校联盟2025年高三1月份联合考试 语文试卷(含答案详解).pdf
- 矿山安全生产标准化讲义.ppt VIP
- 辽宁省名校联盟2025年高三3月份联合考试 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docx
- 18如何帮助学生学会恰当的消费.docx VIP
- 个人生涯发展报告.ppt VIP
- 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动员主题班会(共24张ppt).pptx
- 2025年中国邮政集团工作人员招聘考试笔试试题(含答案).docx VIP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