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环境课件】2污染控制化学原理
2 污染控制化学基本原理 2.1 酸、碱反应原理 2.2 化学沉淀与絮凝分离 2.3 吸收与吸附净化 2.4 溶剂萃取分离 2.5 离子交换处理 2.6 膜分离技术 2.7 污染物的氧化还原处理 2.8 污染物的生物处理 2.1 酸、碱反应原理 2.1 酸、碱反应原理 2.2 化学沉淀与絮凝分离 原理: 化学沉淀法:通过向污水中投加某种化学物质(沉淀剂),使它与污水中的溶解物质发生置换反应,生成难溶于水的沉淀物,以降低污水中溶解性污染物质的浓度。 絮凝分离法:通过向含有悬浮体或胶体的污水中投加药剂(无机或有机絮凝剂),促使带电微粒或胶体脱稳、继而聚集使之与介质分开,达到净化的目的。 相同点:两者都是向被处理溶液中投加化学试剂,使被处理污染物最终以固态形式与液态介质分开。 化学沉淀过程中常伴随絮凝作用,絮凝过程中也往往有沉淀与共沉淀的作用。 絮凝过程机理 絮凝目的:去除废水中所含的悬浮体和溶胶。 很多工业废水都含有不同种类和不同数量的悬浮体和溶胶。如采矿废水中含有大量无机矿物质悬浮体,炼焦煤气废水含有焦油及悬浮体,机械加工废水中含有油脂及悬浮体。而造纸、制糖、染色工业废水中则含有机微粒,橡胶工业废水中含有悬浮和乳独的橡胶微粒。其它各种工业生产废水中都或多或少含有悬浮体及油淌等。在废水处理中需要首先除去这些悬浮体和胶体。 溶胶特性:废水中所含的悬浮体和溶胶,其大小在10-3-10-9m范围内。这些微粒不是以分子状态分散到介质水中,所形成的体系具有很大界面,属热力学不稳定体系。但这些颗粒自动聚集由小颗粒变成大颗粒从分散介质中沉淀出来的速率却很慢,其主要原因是悬浮体及溶胶表面是带电的,由于颗粒间同性电相斥而不互相聚集。 处理方法:投加絮凝剂,使溶胶絮凝、沉淀而与介质分开。 絮凝过程:包括凝聚作用和絮凝作用。 ★ 凝聚作用:在胶体体系中添加化学药剂,使溶胶相互接触,脱稳而聚结成一定粒径的聚集体。 ★ 絮凝作用:指已经脱稳的聚集体由于碰撞、化学粘结、共同沉淀等作用进一步聚集成絮状体(矾花),成为可借重力下沉的粒子。 ★ 在絮凝过程中这两种作用相互促进,交错进行,不可能将两者严格区分开来。 ▲ 絮凝作用实际上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物理、化学过程。已提出多种理论、机理、模型来解释絮凝现象。关于胶体稳定性的DLVO理论是解释絮凝化学原理的一种比较完善的理论,已被人们所接受。 胶粒表面电荷的来源 胶粒表面电荷的来源: 电离作用:有些胶粒本身带有可电离基团,在介质中电离而带电荷。例如硅溶胶在弱酸性或碱性介质中因表面硅酸的电离而带负电荷: 离子吸附作用: 胶体颗粒可以通过对介质中阴、阳离于的不等量吸附而带电历。例如金属氧化物通过吸附H+或OH-而带正电荷或负电荷。 离子的溶解作用:离子晶体物质形成的胶粒,阴离子、阳离子在介质中发生不等量溶解时可使胶粒表面带有电荷。例如AgI的溶度积为10-16,但AgI胶粒表面零电荷点不是在pAg=pI=8,而是pAg=5.5,pI=10.5。这是因为水化能力较大的Ag+易溶解,而I-易滞留于胶粒表面的缘故。所以,若直接把AgI分散在蒸馏水中时,粒子表面将荷负电。 晶格取代: 这是一种比较特殊的情况。例如,粘土是由铝氧八面体和硅氧四面体的晶格组成。晶格中的Al3+或Si4+有一部分被Mg2+或Ca2+取代而使粘土晶格带负电荷。为维护电中性,粘土表面吸附一些正离子,这些正离子在水介质中因水化而离开表面,于是粘土颗粒带上负电荷。 双电层理论 DLVO理论 DLVO理论:通过胶体颗粒间的吸引能和排斥能的相互作用所产生的相互作用能,来解释胶体的稳定性和产生絮凝沉淀的原因。 ★ 胶体颗粒间的排斥能:由胶体颗粒表面的电荷作用引起,当两个球形胶体粒子靠近时,由于每个粒子的扩散层具有相同的电荷,在扩散层相互重叠时特产生排斥力,其大小决定于电荷的数目与相互间距离。排斥能愈大,则颗粒不能靠近,不利于絮凝沉淀,而保持其胶体的稳定状态(resist)。 排斥能与吸附层和扩散层上的电位和颗粒的半径成正比。所以吸附层和扩散层界面上的电位愈高,排斥能愈大,颗粒愈不易靠近,愈稳定。粒径小时,排斥能亦小,颗粒容易靠近,利于絮凝;排斥能随着颗粒间的距离的增加,而以指数的形式下降。 ★ 胶体颗粒间的吸引能:两个胶体颗粒之间存在着范德华引力,它的大小与颗粒间的距离有关。设两个球形粒子体积相等(即半径r相等),并且两个球表面最短距离为H,当H比粒子半径r小得多时,两粒子之间的相互吸引能VA可近似地用下式求出(absorb): 吸引能与颗粒半径成正比;吸引能随着颗粒间的最短距离的减小而增大。 ★ 胶体颗粒间的相互作用能:胶粒间的总作用能为吸引能和排斥能之和。 双电层的压缩 电荷中和作用 胶体的捕集 机理:在水溶液中,铝盐或铁盐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电气装置安装工程电气设备交接试验gb50150.docx VIP
- 红旗-红旗H7-产品使用说明书-红旗H7PHEV-CA7200PHEVA-H7PHEV用户手册.pdf VIP
- 中新初中医疗服务管理制度模板(二篇).doc VIP
- 燃气安装工程施工分包合同8篇.docx VIP
- 医院标准预防与隔离技术考试题(附答案).docx VIP
- 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圆明园资料搜集整理.docx VIP
- 2025年版手卫生规范考核试题(附答案).docx VIP
- 智能变电站继电保护系统调试.docx
- 冬季传染病预防PPT(完整版).pptx VIP
- IPC4552B+中文+2021+印制板化学镀镍+浸金(ENIG)镀覆性能规范.docx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