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黄河化险课件.ppt

  1. 1、本文档共2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七年级下册黄河化险课件

1947年,国民党几万大军紧追我中央机关的几百人直到葭县黄河边,形势十分严峻。在大兵压境的险恶局势下,毛泽东认为党中央留在陕北,一则在政治上粉碎了蒋介石打击我党的阴谋,灭了敌人的威风,而且还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二则在军事上,只要党中央留在陕北,蒋介石就不敢把胡宗南的几十万大军投入到别的战场。因此,毛泽东决定和陕北的军民在一起,不打败胡宗南就决不过黄河。 化险为夷:比喻转危为安。险:险阻;夷:平坦。 咄咄逼人:形容气势汹汹 ,盛气凌人,使人难堪。 课文中意思为对人威严,不容违抗。 鸦雀无声:形容非常安静。 猝不及防:事情突然发生,来不及防备。 喧嚣:声音杂乱,不清静。 咆哮:形容水流的奔腾轰鸣,也形容人的暴怒喊叫。 1、文题“黄河化险”中的“险”具体指什么?课文是如何写黄河的,有怎样的作用? 这是全文的重点,化险的决策就是这时做出来的。作者先写了点烟的波折,而思考是抽象的,不可视,不可感的活动。作者巧妙地运用了烟的可视性,来表现不可感的思想活动。烟灰的伸长和断落,写的是思考的时间,同时也是战士的期待;从鼻孔里流出又吸回的青烟,可以联想到反复的斟酌;描写青烟的词语,如“撞碎”“弥漫”“闪耀”,既是烟的形状,又是思想的活动。作者从烟的形状中找到了思想的形状。顺理成章地,那掼下得烟头,就是决策的心灵肖像了。 3、认真阅读课文,具体谈谈毛泽东凭借什么化险为夷的? 本文主要通过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文章中有许多描写人物的句子,应该通过这些句子来体会作者所塑造的人物的性格特点,并且在今后的作文中学会正确地运用这些描写人物、塑造人物的方法。 读《黄河化险》 听黄河咆哮,敌人梦里亦真假, 说润之奇思,我军山头唱空城。 读延赤妙文,全班句句成诗意, 写时代风采,中国处处有美梦。 七年级下册 黄 河 化 险 学习目标 1、通过人物的神态语言分析人物形象。 2、学习通过外部描写体现人物心理的写法。 3、感受逆境中伟人的精神境界。 作者简介 权延赤,当代作家,1945年生于河北完县。1970年北京工业学院毕业。历任空军某部无线电技师、宣传干事、大队副政委、北京空军政治部文学创作员。1975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长篇小说《多年之欲》《狼毒花》,长篇纪实文学《走下神坛的毛泽东》《走下圣坛的周恩来》等。 写作背景 1947年8月,国民党几万大军紧追我中央机关的几百人。率领中央机关转战陕北的毛泽东,被挤在三县交界的一个狭小地带,背后是沙漠,东面是黄河,南北均有大批敌军压来。而当时他率领的中央机关,警卫部队只有100余人,情况万分危急,形式空前严峻。课文《黄河化险》讲述的就是发生在这样生死关头的故事。 滞留 猝然 孱弱 蹙眉 澧水 愠怒 辅弼 蠕动 炙烤 一撮 咆哮 攥住 葭芦河 湿漉漉 掼 踉跄 咄咄逼人 zhì cù chán cù lǐ yùn bì rú zhì cuō páoxiào zuàn jiā lù guàn duō liàngqiàng 检查预习 解释词语: 整 体 感 知 用一句话概括课文内容。 (注意:概述队伍面临着什么样的险情?又是怎样化险为夷的?) 课文内容概括: 在前有黄河后有追兵,敌众我寡的形势下,毛泽东胆大心细,举重若轻,英明决策,中央纵队化险为夷。 前有黄河后有追兵,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应此称为“险”。对黄河没有正面描写,但在听觉上进行了概括性描写,表现人物内心的紧张、矛盾、不平静。 合作探究 2、关键时刻的思考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文中将毛泽东的思考变成生动可感的精彩片段,请同学们从文中找出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关键在毛泽东说的两段话和一句话,以及唱的一段京剧。总之,毛泽东不是盲目,任性,而是努力保持沉着镇定,运用智慧和胆识,凭借军事谋略化险为夷的。同时,大家对领袖的信任、爱戴;部队的纪律性、团结;干部、战士不怕牺牲、保护同志的精神;周恩来的冷静机敏和带头作用等等,使整个队伍没有慌乱。这些都是化险为夷的重要条件。 4、细读任弼时与毛泽东争论的部分。说说这里所表现出的两人的个性、关系,说说任弼时以什么方式和什么样的语言最终使毛泽东接受了批评?

文档评论(0)

asd52251365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