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长白山旅游公路初步的设计说明书.doc

  1. 1、本文档共2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环长白山旅游公路初步的设计说明书

PAGE 5 PAGE 1 说 明 书 概述 环长白山旅游公路XX河至XX段起点位于安图县XX河镇至天池公路,经由,终点位于省道302线抚松县XX镇北,全长85.893公里,是唯一一条连接长白山北、西、南坡的旅游公路。本项目的修建将使长白山北、西、南坡各具特色的旅游融为一体,更加合理地保护和开发长白山的自然资源和旅游资源,构筑环长白山生态旅游圈,促进我省经济和社会发展,巩固边防。环长白山旅游公路XX河至XX段被列为“2004年交通部和省级主管部门联合组织实施的典型示范工程”之一,该项目的建成定会对该区域产生不可估量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设计依据 1.1任务依据 本次两阶段初步设计主要根据《吉林省交通厅关于下达环长白山旅游公路 XX河至XX段两阶段勘测设计任务的通知》(吉交函[2005]12号)及《环长白山旅游公路XX河至XX段两阶段初步设计外业验收纪要》进行设计。 1.2技术依据 本段工程遵照下列标准、规范、规程设计: (1) 《公路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JTJ066-98) (2) 《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03) (3) 《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J011-94)送审稿 (4) 《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 D30-2004) (5) 《公路勘测规范》(JTJ061-99) (6) 《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JTJ034-2000) (7) 《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J014-97) (8) 《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JTG D40-2002) (9) 《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J064-98) (10)《公路工程水文勘测设计规范》(JTG C30-2002) (11)《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 D60-2004) (12)《公路钢筋砼及预应力砼桥涵设计规范》(JTG D62-2004) (13)《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J024-85) (14)《公路排水设计规范》(JTJ018-97) (15)《公路交通安全设施标准汇编》(GB 5768-1999) (16)《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GB 5768-1999) (17)《国家三、四等水准测量规范》(GB 12898-91) (18) 交通部现行的其它《规范》、《规程》、《办法》 2、设计标准 序号 指标名称 单位 数量 1 公路标准 级 二 2 设计速度 公里/小时 60 3 路基宽 米 10 4 路面宽 米 7 5 硬路肩宽 米 0.25 6 土路肩宽 米 1.25 7 路拱横坡 % 1.5 8 土路肩横坡 % 3.0 9 桥宽 米 10.5 10 设计荷载 公路Ⅱ级 11 路面设计荷载 KN BZZ-100 12 设计洪水位 大、中桥及路基为1/100 小桥及涵洞为1/50 3、对工可研报告批复意见的执行情况 本设计的路线方案、建设规模,采用的技术标准与工可研报告的批复基本一致。 4、对《环长白山旅游公路 XX河至XX段初步设计外业验收纪要》意见的执行情况 在验收纪要下达后,我们逐一按照纪要中“需要进一步补充和完善的工作”及“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认真细致的做了补充完善。具体如下: ⑴在积雪融化后,于06年4月初对全线进一步核查了不良地质地段情况和旧路病害情况,无增加路段。对全线不良地质的处置,大部分路基直接填筑山皮石、砂砾,或采取换填山皮石、砂砾方案。 ⑵对头西道班等几处平面线形较差的路段,在不更多破坏环境的前提下,认真做了线形的调整;对于前川林场附近由于地形地势的局限,如调整线形克服高差,会出现大填大挖,增加很多工程量,同时对环境的破坏也很严重,故此处按原设计保留。 ⑶补充了取土场含水量试验、土石开挖等级等资料,并对各料场的年产量做了进一步的调查。 ⑷按意见在大、中桥处补充了控制性钻孔。 ⑸认真复核了大、中桥水文计算资料,确定了结果选择的合理性。 ⑹对航测地形图及地质勘察等外委资料进行了院内验收,均满足设计要求。 ⑺路线平、纵设计中,充分考虑了旧路的平、纵线形,在能够利用旧路的段落按照低路基的原则,充分利用了既有资源,最大限度的减少了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⑻马鞍山比较线Ⅰ与正线做了同等深度的比较,具体见路线部分说明。马鞍山比较线Ⅱ和终点比较线差距明显已不做设计。 ⑼在地下水丰富的粘土挖方段设置了地下排水设施(渗沟),以减少地下水对路基造成的破坏。 ⑽设计中执行了防护工程采用植被防护的方案;对沿线较长的矩形边沟加盖板路段已取消盖板。 ⑾对沿线局部参地存在风积雪问题,我们采用了以下几种防护措施: 1)路堤形式 长白山地区平均积

文档评论(0)

a888118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