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竞赛内分泌课件.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生物竞赛内分泌课件

给入大量碘,可暂时抑制甲状腺激素的释放,及减小腺体和血管容积。碘剂的这一作用被用于甲状腺术前的准备。 ☆ 效应: ● 当血碘浓度: >1mmol/L → 10mmol/L 甲状腺的摄碘能力:开始下降 → 消失 甲状腺激素: 合成、释放降低。 注:过量碘产生的抗甲状腺摄碘效应称为Wolff-Chaikoff效应。 ●若再持续加大碘量,则出现对高浓度碘的适应,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再次增加。 ☆ 临床: 环境影响(寒冷、应激等刺激)引起交感神经兴奋。交感神经兴奋可引起甲状腺激素的合成与释放; 副交感神经作用尚不十分清楚。 ㈢甲状腺功能的神经与免疫调节 有些甲亢患者血中出现化学结构与TSH相似的免疫球蛋白—人类刺激甲状腺免疫球蛋白(HTSI),与TSH竞争受体。 调节钙、磷代谢的激素:甲状旁腺素、降钙素、 1-25(OH)2VitD3 一、甲状旁腺素(parathyroid,PTH) 甲状旁腺素相关肽(PTHrP) (一)生理作用:升高血钙,降低血磷 1.对骨的作用:动员骨钙入血 ⑴快速效应:动员骨液中的钙入血 图 ⑵延缓效应:破骨细胞的活动↑、增生 甲状旁腺和甲状腺C细胞 2.对肾作用 *促进肾小管对Ca2+的重吸收→尿Ca2+↓ *抑制磷的重吸收→尿磷排出↑ 激活近曲小管上皮细胞内的1-α羟化 酶,促进25-羟VitD3转化成1,25-二羟VitD3。 3.对肠道的作用 1,25-二羟VitD3促进小肠对Ca2+ 、磷的吸收 甲状腺手术不慎, 切除了甲状旁腺,血钙浓度将下降, 神经、肌肉的兴奋性异常增高,将引起手足搐搦, 最后可因喉肌和膈肌痉挛而窒息死亡。 (一) 生理作用:降低血钙和血磷 *抑制破骨细胞的活动。 *加强成骨细胞活动,骨盐沉积。 *抑制Ca2+、P、Na+、Cl-的重吸收。 (二)分泌调节 1、主要受 Ca2+浓度的调节 2、进食使CT分泌增多 *PTH与CT对血钙调节的差别 二、降钙素(calcitonin,CT)由甲状腺C细胞分泌 三、 1,25-(OH)2VitD3 VitD3是胆固醇的衍生物,也称胆钙化醇,可由食物中摄取,也可由皮肤(7-脱氢胆固醇)合成。 (一)生理作用 1、对小肠的作用:促进小肠粘膜对Ca2+ 、磷的吸收 2、对骨的作用:增强成骨细胞的活动→骨钙沉积; 增强破骨细胞的活动→骨钙溶解。 3、对肾的作用:促进Ca2+ 、磷的吸收 (二)分泌调节 1、血钙和血磷水平 2、PTH与肾羟化酶 3、其它 三种激素对血钙的调节 (图) 缺乏VD3:儿童—佝偻病; 成人—骨质疏松 胰岛: A细胞:胰高血糖素 B细胞: 胰岛素 D细胞: 生长抑素 PP细胞:胰多肽 (图) 胰岛的内分泌 胰岛素的发现 1909年De. Meyer给胰岛细胞激素起了一个名字—胰岛素(insulin),这个名字一直沿用到今天。可当时,这种激素的存在还只是一个假设。 1920年 Banting 和 Macleod经过反复实验最终发现了胰岛素。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ology or Medicine 1923 Frederick Grant Banting Canada Toronto University 1891 - 1941 John James Richard Macleod Canada Toronto University 1876 - 1935 邹承鲁 生物化学家。原籍江苏无锡,生于山东青岛。1945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化学系。1951年获英国剑桥大学生物化学博士学位。1992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在胰岛素人工合成中负责A链及B链的拆合,确定合成路线。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邹承鲁 结晶牛胰岛素人工合成工作简介? 结晶牛胰岛素的成功合成是中国科学史上的一件大事。它和原子弹的成功试爆、人造卫星的上天一道,被誉为新中国科技工作者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为中国人争气的“代表作”。   该课题于1958年下半年由中科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集体提出,1965年9月17日由中科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所、北京大学化学系三单位协作完成。前后共花了大约七年的时间。中间经历过一个短期的“大兵团作战”阶段,除上述三单位外,还牵涉了复旦大学生物系、北京大学生物

文档评论(0)

mmrs369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