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神经系统的感觉分析ppt课件
神经系统的感觉分析功能
感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主观反映。
感觉产生过程:;一、感觉投射系统
1.特异性投射系统
由丘脑(第一、二类细胞群)沿特定的途径点对点的投射至皮层特定感觉代表区的N纤维。
2.非特异性投射系统
由丘脑(第三类细胞群)弥散地投射到皮层广泛区域的N纤维。 ;特异性投射系统;★上行激动系统:
指脑干网状结构向丘脑的上传的系统。
如果该系统功能↓ (应用催眠药、麻醉药)→皮层由兴奋状态→抑制状态。如:
;;体表感觉区 = 3-1-2区(第一感觉区)+岛叶(第二感觉区)
本体感觉区 = 4区(又是运动区)
内脏感觉区 = 第二感觉区 + 运动辅助区
听觉区 = 41区 + 42区
视觉区 = 17区
;1.体表感觉代表区:
⑴第一感觉区
①位置:中央后回
②功能:定位明确、感觉分析不十分清晰(患者常难以描述清晰)。
③投射特点:
左右交叉:(除头面部是双侧性外);
倒置分布:(除头面部是直立外);
精细正比:皮层投射区的大小与感觉分辨的精细程度呈正比(如拇指和食指的投射区大);
;⑵第二感觉区
①位置:中央前回与岛叶之间。
②功能:定位较差、感觉分析粗糙(麻木感);可能与痛觉有关。
③投射特点:
双侧性投射;
分布正立而不倒置,有较大的重叠区。
2.本体感觉代表区:与运动区重叠在一起。
3.内脏感觉代表区:第二感觉区 + 运动辅助区。
;(二)感觉皮层的可塑性
1.概念:皮层N元间的广泛联系可发生较快改变的特性。
2.现象:
⑴当某外周感觉单位频繁使用/或废用时,感觉皮层相应代表区会扩大/或被邻近的其他代表区占据的现象。
⑵当切除皮层某感觉代表区时,该外周感觉单位的皮层投射移向周围代表区。
3.机制:
感觉单位与皮层的联系具有广泛的聚合和辐散联系,这些联系在废用时减弱,频繁使用时增强。
;临床举例:
①废用时:如在截去手臂者中发现,触摸其脸部可引起似乎是来自失去手臂的感觉。(≈其他代表区占据)
②频繁使用时:
盲者在接受触觉和听觉信号刺激时,其视觉皮层的代谢活动增强;
聋者对刺激视觉皮层周边区域的反应比正常人更迅速而准确。
(≈代表区会扩大);⑷ 传导路特征与临床:;2.痛觉
痛觉是机体受到伤害性刺激时产生的一种不愉快的感觉,常伴有情绪变化和防御反应。 ;皮肤(快、慢)痛; ;②机制:
会聚学说: 患病内脏与某部位体表的感觉传入纤维会聚于同一个后角N元→痛觉错觉。;易化学说:
患病内脏的痛觉信息传入提高邻近躯体感觉N元的兴奋性→对体表传入冲动产生易化作用(痛觉过敏)→平常不引起痛觉的躯体传入也能引起痛觉。;⑷中枢镇痛系统
感觉投射系统:
丘脑→特异性投射系统:定位明确的快痛
丘脑→非特异性投射系统:定位不明确的慢痛
丘脑是传导、调制痛觉信号的重要中枢。
中枢镇痛结构:
间脑的第三脑室、中脑导水管周围及脑干中缝核。
中枢镇痛结构活动时,可产生很强的镇痛效应。
中枢镇痛物质:
内源性吗啡样物质+吗啡受体→吗啡样镇痛效应。
这类物质统称阿片样肽(opioid peptide),包括脑啡肽、强啡肽和β-内啡肽。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