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肝防治最新指南ppt课件.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丙肝防治最新指南ppt课件

1 丙肝防治指南 2 丙型肝炎的病原学 属于黄病毒科(flaviviridae) 单股正链RNA,易变异,分为6个基因型及不同亚型 分型方法:以阿拉伯数字表示HCV基因型,以小写的英文字母表示基因亚型; 基因1型呈全球性分布,占所有HCV感染的70%以上; 准种(quasispecies):HCV感染宿主后,经一定时期,在感染者体内形成以一个优势株为主的相关突变株病毒群。 3 HCV基因组结构特点 一个开放读框(ORF),编码10余种结构和非结构(NS)蛋白; NS3蛋白是一种多功能蛋白,氨基端具有蛋白酶活性,羧基端具有螺旋酶/三磷酸核苷酶活性; NS5B蛋白是RNA依赖的RNA聚合酶,均为HCV复制所必需,是抗病毒治疗的重要靶位。  4 HCV灭活方法 HCV对一般化学消毒剂敏感; 100℃ 5min或60℃ 10h; 高压蒸气和甲醛熏蒸。  5 丙型肝炎的流行病学 丙型肝炎呈全球性流行,是欧美及日本国家终末期肝病的最主要原因。 全球HCV的感染率约为3%,约1.7亿人感染HCV。 我国一般人群抗-HCV阳性率为3.2%。 抗-HCV阳性率随年龄增长而逐渐上升,男女间无明显差异。 基因型流行特征:HCV1b和2a常见,以1b型为主;有1a、2b和3b型报道;6型主要见于香港和澳门地区。    6 传播途径 高危因素 对策 经输血和血制品传播 大量输血、血液透析 严格筛选献血员 经破损的皮肤和黏膜传播 非一次性注射器和针头、未经严格消毒的牙科器械、内镜、侵袭性操作和针刺、共用剃须刀、牙刷、纹身、穿耳环孔、传统医疗方法 推行安全注射。对牙科器械、内镜等医疗器具应严格消毒。医务人员接触患者血液及体液时应戴手套。对静脉吸毒者进行心理咨询和安全教育,劝其戒毒。不共用剃须刀及牙具等,理发用具、穿刺和纹身等用具应严格消毒。  性传播 与HCV感染者性交及有性乱行为者、感染HIV者 对有性乱史者应定期检查,加强管理。建议HCV感染者在性交时使用安全套。对青少年应进行正确的性教育。 母婴传播 抗-HCV阳性母亲将HCV传播给新生儿的危险性为2%,若母亲在分娩时HCV RNA阳性,则传播的危险性可高达4%~7%;合并HIV感染时,传播的危险性增至20%。 对HCV RNA阳性的孕妇,应避免羊膜腔穿刺,尽量缩短分娩时间,保证胎盘的完整性,减少新生儿暴露于母血的机会。 不会传播丙肝的行为 接吻、拥抱、喷嚏、咳嗽、食物、饮水、共用餐具和水杯、无皮肤破损及其他无血液暴露的接触、哺乳、剖宫产。 备注:部分HCV感染者的传播途径不明。 丙肝传播途径及预防 9 丙型肝炎的自然史-慢性丙肝 在感染30年后HCV相关的HCC发生率为1%~3% 肝硬化患者,HCC的年发生率为1%~7%; 促进丙型肝炎进展的因素以及糖尿病可促进HCC的发生; 输血后丙型肝炎患者的HCC发生率相对较高; 一旦发生肝硬化,10年存活率约为80%,如出现失代偿,10年的存活率仅为25%; 干扰素治疗后完全应答者的HCC发生率较低,但无应答者的HCC发生率较高。    10 急性丙型肝炎的诊断 流行病学史:有输血史、应用血液制品史或明确的HCV暴露史。输血后急性丙型肝炎的潜伏期为2~16周,散发性急性丙型肝炎的潜伏期尚待研究。  临床表现:全身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和右季肋部疼痛等,少数伴低热,轻度肝肿大,部分患者可出现脾肿大,少数患者可出现黄疽。部分患者无明显症状,表现为隐匿性感染。  实验室检查:ALT多呈轻度和中度升高,抗-HCV的HCV RNA阳性。HCV RNA常在ALT恢复正常前转阴,但也有ALT恢复正常而HCV RNA持续阳性者。  有上述1+2+3或2+3者可诊断。  11 慢性丙型肝炎的诊断 诊断依据:HCV感染超过6个月,或发病日期不明、无肝炎史,但肝脏组织病理学检查符合慢性肝炎,或根据症状、体征、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结果综合分析,亦可诊断。  病变程度判定:病变程度判断可参考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肝病学分会联合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2000年,西安)中关于肝脏炎症和纤维化分级、分期的诊断标准。 肝纤维化非侵袭性诊断 可以采用血清学和/或瞬时弹性成像等影像学等无创诊断方法帮助判断是否存在丙型肝炎肝硬化或纤维化。目前的无创方法对于肝硬化的诊断效能优于显著肝纤维化。  血清学和瞬时弹性成像等影像学无创指标联合应用,可以提高显著肝纤维化的诊断准确率。当两者结果不一致时,建议进行肝活检明确诊断。 12 13 抗病毒治疗应答的类型 生化学应答:ALT和AST恢复正常。  病毒学应答:??? 组织学应答:是指肝组织病理学炎症坏死和纤维化的改善情况,可采用国内外通用的肝组织分级(炎症坏死程度)、分期(纤维化程度)或半定量计分系统来评价

文档评论(0)

mmrs369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