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PAGE
PAGE 7
肇论?涅盘无名论俗译(一)
作者: 曾宁??朴道
涅盘无名论?俗译(一)
【涅盘无名论?题解】
5.0. 在前述《般若无知论》一篇,作者将“般若”和“无知”联系在一起,命名为《般若无知论》。同样地,对于此篇篇名,作者将“涅盘”和“无名”联系在一起,命名为《涅盘无名论》。也就是说,“涅盘”就是“无名”,“无名”就是“涅盘”:“涅盘”为“无名”的称谓或形式,“无名”为“涅盘”的内容。“无名”是对“涅盘”所作的说明,也就是说,“涅盘”的本质即为“无知”。那么,“般若”和“涅盘”有何区别呢? 从作者所阐述的内容来看,“般若”和“涅盘”都属于“空”的表现形式,“般若”所着重的是“空”的自然属性,与物相(形象)相关;而“涅盘”却着重于人的因素,指的是逻辑状态,与物性(本质规则)相关。此篇论文分为两个部分,放在前面的第一个部分为《表》,即为《表上秦主姚兴》;其后的第二个部分为论文正文。论文正文部分又分为九折十演。
5a. 表上秦主姚兴?俗译
【表上秦主姚兴?题解】
5a.0. 僧肇作《涅盘无名论》是为了为秦王的一段话广搜证据。论文作成之后上呈秦王,所以才有此《表》。历史上共有“四秦”:1﹒秦始皇,为第一个“秦”,称为“亡秦”;2﹒符坚,为第二个“秦”,称为“前秦”;3﹒姚苌,为第三个“秦”,称为“后秦”;4﹒沮渠蒙逊,为第四个“秦”,称为“伪秦”。本篇所指之秦主为后秦姚苌儿子姚兴。所谓“秦主”:“主”也就是“王”。
【原文】
5a.1. 僧肇言。肇闻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君王得一以治天下。
【俗译】
僧肇言(下述为僧肇禀呈之言)。微僧我听说有这样的说法: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君王得一以治天下。(天以“一”作为“清”的基础;地以“一”作为“宁”的基础;君王以“一”作为“治天下”的基础。)
【原文】
5a.2. 伏惟陛下。叡哲钦明。道与神会。妙契环中。理无不统。游刃万机。弘道终日。威被苍生。垂文作则。所以域中有四大。而王居一焉。
【俗译】
陛下如尧舜二帝一样钦明豁达,既能以心神与“道”相会而为一,又能看穿环宇之中的种种微妙因素,因此可以将一切以“理”统一和连贯起来,并终日为弘扬佛道而操劳。陛下能文能武,既能以武统领天下,又能以文治国安邦。所以,古来有这样的话说:“域中有四大。而王居一焉。”
【原文】
5a.3. 涅盘之道。盖是三乘之所归。方等之渊府。渺漭希夷。绝视听之域。幽致虚玄。殆非群情之所测。
【俗译】
追求涅盘之道,是(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三乘的共同目标。涅盘之境界,如同深渊一样幽微,是形成宇宙之“方”的深奥处所。涅盘是一种渺无影像广阔无边的“希夷”之境,是人的视力和听力都无法企及的境域。涅盘的幽深意境能使人理解“虚玄”的本质,这并非是一般人所能估测而得的。
【原文】
5a.4. 肇以入微。猥蒙国恩。得闲居学肆。在什公门下十有余载。虽众经殊致。胜趣非一。
【俗译】
微僧我以其卑微的出身和地位,幸蒙国家所赐之恩典,得到了在国家开办的学肆里安然学习的机会,并追随什法师修习佛法钻研佛经已有十多年了。虽然佛经众多,各有千秋,且引人入胜妙趣横生的亦不在少数。
【原文】
5a.5. 然涅盘一义。常以听习为先。
【俗译】
然而“涅盘”却是听得最多且得首先修习的项目。
【原文】
5a.6. 肇才识闇短。虽屡蒙诲喻。犹怀疑漠漠。为竭愚不已。亦如似有解。然未经高胜先唱。不敢自决。不幸什公去世。谘参无所以为永慨。
【俗译】
微僧我才识短浅,虽幸蒙什法师不断地教诲灌输,却仍存有疑义和模糊之处。为此,微僧我已竭尽本身愚智,后来似乎已了解到了其中的奥妙。然而,最终仍然是由于没有象什法师这样的高人先说出来,所以对于“涅盘”之境意,自己从不敢擅自决断。不幸什公后来去世,以致失去了深入咨询参照的大好机会,只能为此永远婉息概叹。
【原文】
5a.7. 而陛下圣德不孤。独与什公神契。目击道存。快尽其中方寸。故能振彼玄风。以启末俗。
【俗译】
万幸的是,陛下有与什公一样的圣德。陛下与什公如此心神相合,两人目光相遇,就已能知道对方想着什么妙道了。凭此同心之圣德,所以定能大弘佛法,光大玄理,以启末世风俗。
【原文】
5a.8. 一日遇蒙答安城侯姚嵩书。问无为宗极。何者。夫众生所以久流转生死者。皆由着欲故也。若欲止于心。即无复于生死。既无生死。潜神玄默。与虚空合其德。是名涅乐矣。既曰涅盘。复何容有名于其间哉。
【俗译】
有一天恰好遇到陛下在回答安城侯姚嵩的书信,问到关于“无为宗极”(为什么“宗极”得以“无为”为宗本)的问题。陛下说:众生之所以迷惑,是因为总是在“生死”的现象里转悠的缘故,这些都是由于太执着于现象的“欲”所造成的。假若将“欲”止于心,也就是说在心中将“欲”(即一切现象)都灭掉了,当然就不应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