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取代小檗碱衍生物合成及其抗肿瘤活性研究.docVIP

13取代小檗碱衍生物合成及其抗肿瘤活性研究.doc

此“医疗卫生”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13取代小檗碱衍生物合成及其抗肿瘤活性研究

13—取代小檗碱衍生物的合成及其抗肿瘤活性研究   [摘要] 目的 通过在小檗碱的13位上引入不同取代基,探讨13-取代小檗碱衍生物的体外抗肿瘤活性构效关系,并对其抗肿瘤作用机制开展初步研究。 方法 以小檗碱为起始原料,13-烷基小檗碱(3a-3j)可经选择性还原后与脂肪醛反应而制备;13-取代苄基小檗碱(3k-3n)可经碱性条件下丙酮加成后与取代溴苄反应而制备。采用磺酰罗丹明B(SRB)法和流式细胞仪分别检测化合物的肿瘤细胞活性及周期的影响。 结果 设计合成了14个目标化合物,其中7个为全新化合物,其结构经1H-NMR和高分辨质谱确证。所有目标物的抗肿瘤活性均强于小檗碱,其中3h对人肝癌HepG2细胞和白血病细胞HL60的IC50分别达到了0.08 μg/mL和0.06 μg/mL。初步构效关系研究表明:13位烷基取代衍生物活性明显优于13位苄基取代衍生物;13位烷基链长度适中时活性最好。初步作用机制显示:3h可将肿瘤细胞周期阻滞于G2/M期,使细胞增殖受阻,达到抗肿瘤效果。 结论 13-取代小檗碱具有发展成为一类新型抗肿瘤药物的潜力。   [关键词] 13-取代小檗碱;抗肿瘤;构效关系;白血病   [中图分类号] R730.5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3)06(c)-0017-04   小檗碱又称黄连素,是从毛茛科植物黄连、芸香科植物黄柏等提取的一种异喹啉类生物碱[1-2],有多种药理作用,临床主要用于清热、解毒、抗肠道细菌抗感染以及糖尿病的治疗[3-6]。近年研究发现小檗碱还有抗肿瘤作用,即对多种肿瘤细胞具有抗增殖作用[7-9]。本课题组在开展小檗碱(化合物1,图1)衍生物多种生物活性的研究中,发现13-辛基小檗碱(3f,图1)具有显著的细胞毒活性,体外结果表明对人肝癌细胞HepG2的IC50值达到0.37 μg/mL,对实体肿瘤显示出良好的潜在药效。   基于小檗碱13位辛基取代以后抗肿瘤活性明显提高的结果,本研究以3f为先导化合物,将小檗碱13位辛基用长短不一、大小不同的取代基替换,此探讨此类化合物13位取代基对抗肿瘤活性的影响,以期寻找到全新结构骨架、治疗指数高的抗肿瘤候选物。共设计合成了14个类似物,结构均经1H NMR以及HR-ESI-MS分析确证,其中7个为全新结构的化合物。   采用小檗碱(1)为原料,经NaBH4选择性还原,生成二氢小檗碱(2),再与脂肪醛反应,经盐酸酸化,得到相应的13-烷基小檗碱(3a~3j)[10-11]。13-取代苄基小檗碱(3k~3n)同样以小檗碱(1)为原料,与丙酮反应生成丙酮小檗碱(4),再经溴苄取代得到[12]。合成方法见合成路线图2。   1 材料与方法   1.1 仪器与试剂   熔点用CXM-300熔点仪测定,温度未校正;1H NMR用Bruker AVANCEIII 400核磁共振仪测定,TMS为内标;HR-MS用JEOL AccuTOF CS质谱仪测定;化合物纯化使用CombiflashRf 200快速柱色谱;荧光检测用上海顾村仪器厂的三用紫外分析仪,一般薄层层析 (TLC)采用E-Merck公司预铺硅胶铝箔卷。试剂均为分析纯。   1.2 化学合成方法   1.3 生物活性评价   1.3.1 化合物IC50 测定方法 在96孔板上孔接种不同的肿瘤细胞,24 h后采用不同浓度的化合物进行增殖抑制实验,实验参考文献[13-14]。48 h后,细胞用50%三氯乙酸(TCA)固定,并用SRB(0.4%)稀醋酸溶液染色。室温静置10 min,未与细胞结合的SRB用1% 稀醋酸溶液洗5遍,空气干燥。结合的SRB 用10 mmol/L非缓冲Tris 碱液(pH 10.5)振荡溶解,酶标仪测定各孔光吸收,测定波长为492 nm。根据各孔OD值计算药物对细胞增殖的抑制率。计算公式为抑制率(%)=(1-化合物OD492/对照OD492)×100。然后采用Sigmaplot计算化合物的IC50。   1.3.2 流式细胞仪测定方法 用1.8 μg/mL的化合物3h处理HCT116细胞,分别在4、8、12 h和24 h收集药物处理后的细胞,实验参考文献[15-16]。PBS洗2次,加入预冷的75% 乙醇,-20℃固定过夜,离心除去乙醇,PBS 洗两次,加入200 μg/mL RNA 酶,37℃消化30 min,加碘化吡啶25 μg/mL,4℃避光染色30 min 后,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变化。   2 结果   2.1 目标化合物3a-3n的体外抗细胞增殖活性   采用磺酰罗丹明B染色法(SRB),选择HepG2细胞作为初筛模型,以羟基喜树碱(HCPT)为阳性对照,对所合成的14个衍生物进行体外抗肿瘤活性评价,

文档评论(0)

bokegoo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