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20古代诗歌五首课件.pptVIP

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20古代诗歌五首课件.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20古代诗歌五首课件

赏读《望岳》 (2)杜甫(712~770),字子美,尝自称少陵野老。举进士不第,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宋以后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被称为“诗史”。存诗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 背景链接 《望岳》这首诗是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诗人到洛阳应进士,结果落第而归,开元二十四年(736),二十四岁的诗人开始过一种不羁的漫游生活。作者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这首诗就是在漫游途中所作。 (一)整体感知 1.采用多种形式朗读诗歌,注意读音和节奏。 【交流点拨】 2.学生自由朗读,结合注释理解诗意,将不懂之处圈出来。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望岳 杜甫 (二)疏通文意 1.理解下列词语的含义。 (1)岱宗: (2)夫: (3)如何: (4)造化: 指泰山。五岳之首,在今山东省泰安市城北。古代以泰山为五岳之首,诸山所宗,故又称“岱宗”。历代帝王凡举行封禅大典,皆在此山,这里指对泰山的尊称。 读“fú”。句首发语词,无实在意义,语气词,强调疑问语气。 怎么样。 天地、大自然。 (5)钟: (6)神秀: (7)荡胸: (8)曾: (9)决眦(zì): (10)会当: (11)凌绝顶: 聚集。 神奇秀丽。 使心胸震荡。 同“层”,重叠。 眼角(几乎)要裂开。眦,眼眶。 终当,终要。 登上泰山的顶峰。凌,登上。 2.诗意理解 【交流点拨】 泰山,究竟是什么样子?青色的峰峦,在齐鲁大地连绵不断,望不到尽头。大自然将神奇和秀丽集中于泰山,山的南北两面,一面明亮一面昏暗。远望层云生起,不禁心胸摇荡,张大眼睛远望飞鸟归林。(我)终要登上泰山的顶峰,放眼一看,所有的山顶都显得很小。 (三)深层探究 1.首联为什么不直接描写泰山,而要采用设问的修辞手法呢? 【交流点拨】用设问句激起人们对泰山的敬意,借齐鲁大地来烘托泰山那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形象。 2.你认为颔联中哪一个字用得最好吗?好在何处? 【交流点拨】“钟”字是“聚集”的意思,含有拟人的意味,诗人赋予自然以人的情感,说造物主对泰山情有独钟,把所有的神奇秀丽都聚集在泰山上,既写出了泰山的神奇秀丽,也表达了诗人对泰山的赞美之情。“割”字是“切断”的意思,这里诗人把泰山比作一把直指云天的硕大无比的宝刀,它把阳光切断,使得山的南北两面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明暗之景,突出了泰山的高峻挺拔、遮天蔽日。 3.颈联是从作者的感受来写泰山景物的,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出来。 【交流点拨】望层层云气升腾,令人胸怀荡漾,睁大眼睛,看那暮归的鸟群渐渐消失在崇山峻岭之中,使人眼眶欲裂。 4.尾联化用了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但用在这里却有深刻的含义,你能体会到吗? 【交流点拨】这句不仅写出诗人不怕困难、勇于攀登泰山极顶的决心,更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表达了诗人的伟大抱负。 (四)板书设计 远望 整体形象——参天耸立 由 近望 泰山美景——秀美高大 望 细望 山之景物——幽深神秘 到 愿望 凌云之志——高瞻远瞩 想 望岳 赏读《登飞来峰》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人称半山居士。北宋临川县城盐埠岭人。世人称“王荆公”。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王安石在文学中具有突出成就。其散文论点鲜明、逻辑严密,有很强的说服力,充分发挥了古文的实际功用;短文简洁峻切、短小精悍,名列“唐宋八大家”。其诗“学杜得其瘦硬”,擅长于说理与修辞,晚年诗风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以丰神远韵的风格在北宋诗坛自成一家,世称“王荆公体”。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 作者简介 背景链接 (一)整体感知 1.采用多种形式朗读诗歌,注意读音和节奏。 【交流点拨】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峰上/寻千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2.学生自由朗读,结合注释理解诗意,将不懂之处圈出来。 (二)疏通文意 1.理解下列词语的含义。 (1)千寻塔: (2)闻说: (3)浮云: (4)望眼: (5)缘: 很高很高的塔。寻,古代长度单位,八尺(一说七尺)为一寻。 听说。 在山间浮动的云雾。 视线。 因为。 2.诗意理解 【交流点拨】 高高的飞来峰上耸立着千寻高塔,听人说地面晨鸡初鸣时,在塔上便可看到红日高升。登上去就不用担心浮云遮住远望的视线,因为我身在塔的最高层。 (三)深层探究 1.这首诗中“浮云”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a888118a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