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克家庭及其在中国的现状.doc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丁克家庭及其在中国的现状

PAGE PAGE 1 评“丁克家庭及其在中国的现状” 王飞 (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硕士研究生) 1.丁克家庭的概念 “丁克”是英文单词“DINK”的音译,其对应的完整英文表述为“Double Income No Kids”或“Dual-Income No Kids”,是上述表述的首字母缩写,意指“双收入,无子女”。正式的“丁克家庭”定义为:它指的是具有工作收入的夫妻双方,有生育能力但主动选择不生育的一种家庭模式。在这一定义中,“具有生育能力但主动选择不生育”是一个核心要件,丁克家庭是基于夫妻双方的一个主动选择而导致的后果,这一点在学界也得到了共识(肖爱树,2004;徐斌,2005;李爱芹,2006;孙懿俊,2009)肖爱树认为DINK“特指那些有生育能力但自愿选择不育的夫妻二人家庭”(2004:58);徐斌指出“(丁克家庭)主要指夫妻有生育能力而不愿意生育的家庭”(2005:160);李爱芹认为丁克家庭“特指那些有生育能力但自愿选择不育的夫妻二人家庭”(2006:6);孙懿俊指出“丁克家庭的三大要素为:夫妻双方都有收入,有生育能力、自愿不生育”(2009:49)。同样的表述颇多,相关文献恕不一一列举。,它意味着我们不能把任何情况下出现的“无子女家庭”均划入“丁克家庭”的范畴。 肖爱树认为DINK“特指那些有生育能力但自愿选择不育的夫妻二人家庭”(2004:58);徐斌指出“(丁克家庭)主要指夫妻有生育能力而不愿意生育的家庭”(2005:160);李爱芹认为丁克家庭“特指那些有生育能力但自愿选择不育的夫妻二人家庭”(2006:6);孙懿俊指出“丁克家庭的三大要素为:夫妻双方都有收入,有生育能力、自愿不生育”(2009:49)。同样的表述颇多,相关文献恕不一一列举。 夫妻均有收入,但无子女的家庭之所以出现,原因有很多种,例如本身不具有生育能力的夫妻,虽然也符合双收入无子女的要素,但却非丁克家庭,因为他们可能具有强烈的生育意愿。再一种情况则是父母正当壮年尚未退休,而其后代却已早逝的情况,也不能称之为丁克家庭。有些夫妻是出于育儿成本的考虑——尤其是生活在大城市中的年轻夫妻,而自愿选择暂时不生育,也就是说他们是“被丁克”,一旦经济状况好转,生育后代的计划立即就会提上日程。此外,还有一种情况则是因为夫妻当中的某一方不愿意生育,而导致的无子女现象,这也不能称之为“丁克家庭”。 所以,目前有些研究中简单的将“双收入、无子女”等同于“丁克家庭”,甚至不提收入只要符合“家庭中无子女”的要素,就定义为“丁克家庭”的做法明显是不妥的。如许珂在《丁克家庭的成因及社会功能分析》一文中介绍美国丁克家庭现状时,就出现了这种错误。论文中相关表述如下:“美国人口普查局1994年5月公布的年度分析报告表明,1993年美国有6180万个家庭,其中3480万家庭无子女,即占51%,丁克家庭已超过家庭总数的一半以上”许珂,2007,(3):119。不过,这一数据转引自刘杰森,2000,(3):21。在许珂的论文中,刘杰森论文的发表日期被误置为2003,实为2000。当然,刘杰森的这一数据也是转引的,且未给出数据来源。。这里作者就是将“家庭无子女”直接等同于“丁克家庭”了。事实上,在这3480万无子女的家庭中,肯定包括“丁克家庭”,但是除此之外,其包含的家庭模式却是多种多样的。比如说上面提到的因为生育能力,经济压力,子女早逝,一方不愿意生育而导致的无子女,或者只是暂时还没有子女,因为从结婚到生育子女毕竟还有一个时间差,而调查只是选取某一个时间点进行。除此之外,对于家庭的不同理解,也可能导致数据并非符合自己的期望,如空巢家庭是否属于“无子女”的家庭类型呢?同性恋家庭?非婚同居家庭? 许珂,2007,(3):119。不过,这一数据转引自刘杰森,2000,(3):21。在许珂的论文中,刘杰森论文的发表日期被误置为2003,实为2000。当然,刘杰森的这一数据也是转引的,且未给出数据来源。 外交学院戴琳在其硕士论文《A Tendency of Diversification in Contemporary American Families:Its Causes and Influences on Social Development》中考察“Dink Family”时,也将其简单表述为“it is a family composed of married couple without children”,这里就完全没有考虑到“家庭中无子女”现象的复杂背景及多种原因。论文引用的相关数据来自Scott Coltrane和Randall Collins的教材《Sociology of Marriage and Family》(见图1),不过原著者的表述是“Married

文档评论(0)

210519478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