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从大埔民俗看道教在客家地区影响
从大埔民俗看道教在客家地区的影响
历史上,道教在粤东梅州客家地区的影响,远不止只有一间赞化宫那么简单。在此选取大埔县为例,从笔者在该县收集到的第一手民俗语言资料中,或可窥见一斑。
大埔县隶属于梅州市,地处闽粤赣三省交界处,人称“山中山”。人口约50万,几乎全为汉族,讲纯客家方言。据史载,大埔县在东晋时称义招县,隋大业三年改为万川县。唐时并入海阳县(今潮安县),至明成化十四年归属饶平县。明嘉靖五年(1526),分饶平县的清远、恋州二都重置县,定名大埔至今。大埔县对道教的记载,仅见于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大埔县志》卷四《宫室志?寺观》记载:“玄妙观,在茶山之麓,城隍庙之左。嘉靖三十三年建。”①据近年政府有关部门的调查,已无道教宫观和道侣,但这并不等于道教在这里没有影响。
道教以现世为乐,重生恶死,其“对神仙及神仙世界的信仰与向往,乃是道教信仰的基础。”②道教这种理想的境界和追求,造就了客家人视死如“升仙”的思想意识和美好愿望。如客家人丧礼中挽轴用语大多与道教“得道成仙”有关:“道风千古、驾鹤归天、乘鹤去矣(以上男死用);一梦登仙、驾鹤仙游、仙去难留、驾鹤瑶池、仙驾瑶池、玉楼赴台、远赴仙乡(以上女死用)③等。丧俗乃人生最重要仪礼之一。客家人源自中原,丧事办得隆重而繁琐。其中就有请斋公“做斋”超度亡灵一环。据斋公范某的祖传“做斋”文书《祖经一道》和《登座七字句》④记载,我们可以发现客家人的丧俗文化深受道教思想的影响:
《祖经一道》
一别母亲泪一行,一字直落十字庄。十字头上加一撇,千年万载不回乡。
二别母亲泪二行,二字直落土字庄。土字脚下加一曲,去到黄泉路断肠。
三别母亲泪三行,三字直落王字庄。王字头上加一点,主人迎接上天堂。
四别母亲泪连连,石崇何富命由天。借问母亲何处去,追随王子去求仙。
五别母亲作东仙,见得丹成入九天。去到山中放七日,回来世上几千年。
六别母亲作东盘,一举平沙布玉田。且叹古今人自老,仍有片月下伊川。
七别母亲望终终,望见家庭修斋供。哀哀哭哭不见面,只见灵前一炉香。
八别母亲奈何江,奈何桥下白茫茫。良善之人桥上过,作恶之人桥下亡。
九别母亲泪汪汪,子孙灵前来烧香。只见子孙千百拜,不见母亲来回汤。
十别母亲泪不尽,目连救母寻母亲。寻得母亲重相见,此功恩德万丈深。
《登座七字句》(节选)
(唱)铁拐仙人妙药高,国舅下山利弥陀。韩湘能吹龙凤笛,七子弄弹齐箫歌。
钟吕凡情游世界,第八正仙蓝采和。超拔亡者生天界,众生法轮日行天。
曾如八仙同过海,佛国仙家闹剪剪。请上我佛登宝座,安登宝座座莲中。
合堂诸尊登宝座,各登宝座作证明……
从上述两则文书中,我们也可明显看到客家地区受佛、道教的双重影响,而且佛道不分,混淆在一起。难怪王重阳会感叹:“儒门释户道相通,三教从来一祖风。”⑤民间的宗教信仰带有很强的功利性。因此,“道教与佛教神?\共同作为民众的宗教信仰对象是相当普遍的现象。”⑥甚至在大埔县一些地方流传的慈悲娘娘、观音娘娘和佛母娘娘是玉皇大帝的三个女儿的民俗故事也就不足为奇了。众所周知,玉皇被道教尊称为“昊天金阙至尊玉皇大帝”,原是道教所奉的主持天道、总管天地三界的大神,也是我国民间信仰的最高神,在这里却变成佛教菩萨的父亲了。
买地券(又称地契文)原是我国汉朝至明清时以地契形式置于墓中的一种明器,内容大多包括死者及其所买墓地的四至、地价、证人和神圣不可冒犯等语。初时与社会上通行的契约相同,后来逐渐加入神秘内容,再用道教的神和符?砝次?护它的“合法性”,从而逐渐演变成压胜之物。客家人实行“二次捡骨葬”,葬后一般要在清明或者中元诞时于坟前焚烧“地契文”。大埔县流传的“地契文”中还隐约可见道教对它的影响:
天地混沌之初,盘古论阴阳置乾坤已万春。人有三皇五帝,上居星宿,下居人民,养男育女,永为黄帝子孙。今据中华国广东省××县××乡××地名,有吉地一穴,中人张坚固,见人李定度。今年故父(母)显考(妣)×公(×氏)在南山采茶,北山采果遇着仙人赐酒三杯,回家沉醉归仙,停留棺柩未葬。今有孝子××、孝孙××等愿出白钱九千九百文,问到地主武夷王收买黄龙一所,自龙脉在于昆仑山下派出、凤凰一条迨迨而来,结成牛眠大地,东止甲乙木,南止丙丁火为定,西止庚辛金,北止壬癸水为界,中央安葬×公(×氏)逍遥自在往天堂,若有强神野鬼,四山竺木妖精,并古墓往尸,如有此等妄行争占,我奉金刚律法、仰差九牛将军,寸斩不留,务要荫佑×氏子孙世代昌盛,金榜标名,状元及第。今恐无凭,用立地契壹纸,交付×公(×氏)幽宴居住,永远为照。
借问契书何人写,白鹤飞来写一张。借部契书何人读,龙王读了入长江。
大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