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设计2013-2014高中语文311虞美人蝶恋花雨霖铃声声慢ppt课件苏教版必修.pptVIP

创新设计2013-2014高中语文311虞美人蝶恋花雨霖铃声声慢ppt课件苏教版必修.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创新设计2013-2014高中语文311虞美人蝶恋花雨霖铃声声慢ppt课件苏教版必修

5.文言句式 (1)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多情自古伤离别。 (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宾语前置句 不忍回望那(依旧)被明月照耀的故国山河。 (2)状语后置句 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无不为离别而感伤。 结构图示 主旨归纳 《虞美人》 这首《虞美人》是李煜的代表作,传说宋太宗正是听到这首词才将他毒死的。可以说这首词是他的绝命词。全词以问起,以答结;由问天、问人而到自问,通过凄楚中不无激越的音调和曲折回旋、流走自如的艺术结构,使沛然莫御的愁思贯穿始终。千古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形象地将人生的愁苦写到极致,千百年来广为流传。 整首词抒写了作者怀念故国之情、哀叹亡国之痛的情怀,充溢着往事之哀、亡国之痛、物是人非的感慨。 《蝶恋花》 此为晏殊写闺思的名篇。词之上片运用移情于景的手法,选取眼前的景物,注入主人公的感情,点出离恨;下片承离恨而来,通过高楼独望把主人公望眼欲穿的神态生动地表现出来。全词深婉中见含蓄,广远中有蕴涵。 《蝶恋花》借闺中人的主观感受和内心世界的活动,深婉而含蓄地表现了词人临秋怀人的那种执著而真挚的感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把此词“昨夜西风”三句和欧阳修、辛弃疾的词句一起比作治学的三种境界,足见本词之负盛名。 《雨霖铃》 《雨霖铃》词围绕“伤离别”而构思,作者当时在仕途上失意,不得已离京远行,这种抑郁的心情和失去爱情慰藉的痛苦交织在一起,便谱成了这首词的主旋律。词作的主要内容是以冷落凄凉的秋景作为衬托来表达和情人难以割舍的离情。写离情别绪,真正达到了情景交融,虚实相济。在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中,演绎了一曲凄婉缠绵的离别之歌,“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声声慢》 《声声慢》一词通过描写秋天景色的生活感受,典型地概括了作者南渡后飘零的生活、凄凉的处境和充满着哀愁的内心世界,抒发了作者饱经国破家亡夫逝的离乱、忧患的哀愁。 重点突破 李煜的《虞美人》用了哪些事物作比喻和象征?试分析它们对表达主题的作用。 提示 词一开篇,便一无所傍地劈空一句:“春花秋月何时了?”春花秋月,象征良辰美景,赏心悦目。人生以春秋纪年,就含有这是美好季节的意义。再加上春而有花,秋而有月,景物的美好更使人觉得生活有意义。“何时了”,实是无时可了。本来平常的春花秋月,经词人一点,便透露出宇宙间美好事物的无穷无尽,具有永恒的意义,由自然现象得出深刻的哲理,为下句“往事知多少”的社会现实张本,使往昔多少事已成虚幻这一无常现象与上句的永恒哲理构成鲜明对比,对表达主题有重要作用。 “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他遥想故国的“雕阑玉砌”应当还在,然而物是人非,“朱颜”已改,因而和“春花秋月何时了”一样,引起无限感慨。如此遥相对应,深化了主题,增强了艺术感染力。上片前两句以自然景物发兴,下片两句以宫廷建筑设想,以永恒和无常对比,曲折有致地表现了主题。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则是以形象的比喻和夸张,将一腔愁绪比作长江之水,深入浅出,令人叹服,对升华思念故国的满腔愁恨的主题,起了重要作用。 前人往往视明月为聊寄相思情怀的多情之物,为什么《蝶恋花》中却怪“明月不谙离别苦”? 提示 开篇“槛菊愁烟兰泣露”,这一亦真亦幻、幽极凄绝的特写镜头,正是主人公悲凉孤独心态的写照,而燕之“双飞”更衬出人之“孤独”。不难想像,当作者目送穿帘追逐的双燕相随而去之际,怀着怎样一种孤独的怅惘!而此时明月高悬,月已圆而人未圆,使得作者对那月光羡极生妒而略有微词。苏轼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的“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与这里的“明月不谙离别苦”都发掘了明月丰富而复杂的内蕴,有异曲同工之妙。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历来为人们所称颂,请分析这句话好在哪里。 提示 古人抒写离别之情往往要写杨柳,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诗经·采薇》);古人又有折柳送行的习俗,因为“柳”与“留”谐音,折柳赠人是希望人留下来。由此可见,“杨柳岸”不是一般的写景文字。离别的人一看杨柳,就会想起赠柳惜别的依依不舍的场面,心中不免会涌起一缕缕离愁。“杨柳岸”明写眼前景,暗写别时情,含蓄而有余味。清秋的晓风是凉的,词人正是通过凉风写出别后心境的凄凉,月挂树梢本是一种自然景色,着一“残”字,就透露出凄清冷落之感,写风之凉、月之残,都是为了倾诉出离情别绪。 总之,词人把杨柳、晓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a888118a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