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际视野中的“70后”作家群.pptx

  1. 1、本文档共12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内容提要:在当代文坛上,“70后”作家是一个日益活跃的写作群体。从代际意义上看,他们的创作既不追求宏大的意义建构,也不迎合喧嚣的消费市场,而是立足于自身独特的、异质性的审美体验,自觉重构日常生活的诗学理想。在叙事;内容上,他们倾力展示平凡个体与物欲现实之间的种种纠葛,揭示现代人面对社会的急速变化所遭受的各种尴尬的精神处境。在叙事策略上,他们则极力推崇感性化、细节化的话语形态,致力于呈现那些日常生活中极为丰盈的生命情态。他们在重塑人;类“完整生活”的过程中,不仅确立了人的身心存在的统一性,也确立了人与物之间的统一性,传达了“对日常生活的诗学肯定”就是“对人性与生命的自觉肯定”这一美学思想。   自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开始进入一个代际分化;日趋明显、代际冲突不断加剧的时代。因为“以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科学技术为动力,以信息化和全球化为润滑剂的现代社会的变迁是非常急遽的,以致现代社会的发展具有‘时空压缩’的特点,各种样态的文化模式、道德观念、生活方式等被浓缩在;同一时空并在同一平台上相互激荡”。由此形成了一种突出的社会现象,就是“每一代人所处的文化、生活方式和社会基础结构都与上一代不同,而且差异程度一代比一代大”。尽管这种代际差异和冲突,还不至于对社会历史的进程产生本质性的规约;,但是,它对民族文化的内在承传与价值观念的演变,却产生了不可忽略的影响。这一点,在近些年来的文学创作中,已体现得尤为明显。为此,很多学者都开始自觉采用“50后”、“60后”、“70后”和“80后”等代际概念,试图从不同代;际的文化特征出发,对当代作家的代际差异及其审美选择进行比较性的研究。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种代际群体的文学研究中,“70后”出生的作家群却是“尴尬的一代”,被无奈地夹在两个显赫的代际群体之间,“‘60后’有地位、有资;历和成就,‘80后’有读者、有商业价值,而‘70后’的商业价值,目前来说是最低的一代”。连“70后”的代表作家徐则臣也认为,“70后”是被忽视的群体,“当批评界和媒体的注意力还在‘60后’作家那里时,‘80后’作家成为耀;眼的文化和出版现象吸引了批评和媒体的目光,‘70后’被一略而过”。确实,从批评界的关注程度来说,“70后”作家似乎是一个“沉默的在场”,但作为代际承传中的一个重要群体,他们的创作不仅有效地展示了自身独特的、异质性的审美体;验,传达了重建日常生活诗学的艺术理想,也在顽强的艺术突围中体现了良好的叙事潜能,并为当代文学的发展提供了特殊的审美经验。   一   在中国当代文坛上,“70后”作家是一个日显活跃且审美多元的写作群体。其中,既有像徐;则臣、金仁顺、魏微、乔叶、鲁敏、张楚、于晓威、滕肖澜、刘玉栋、黄咏梅、王棵等在审美趣味上具有传承意味的作家,也有像戴来、盛可以、李修文、李师江、冯唐、朱文颖、李红旗、路内、安妮宝贝等专注于日常生活极致性表达的作家,还有像;李浩、陈家桥、田耳、朱山坡、东君、孔亚雷、李约热等对叙事形式充满探索热情的作家。但是,从代际群体的共性特征上看,他们既不像“50后”、“60后”作家那样专注于叩问沉重而深邃的历史、热衷于追踪幽深而繁复的人性,也不像“80;后”作家那样紧密拥抱文化消费市场,热心于各种商业化的文学写作,而是更多地膺服于创作主体的自我感受与艺术知觉,不刻意追求作品内部的意义建构,也不崇尚纵横捭阖式的宏大叙事,只是对各种边缘性的平凡生活保持着异常敏捷的艺术感知力;。   “70后”作家的这一共性特质,从本质上说,既充分体现了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艺术格调,也彰显了个体自由的内心冲动与文化伦理。从创作的一开始,“70后”作家就自觉游离了“50后”、“60后”作家们所推崇的精英意识,有意;回避了“启蒙者”的角色担当,努力将自身还原为社会现实中的普通一员,以平常之心建构自己的诗学空间。   对于他们来说,直面“此在”的现实生活,尤其是面向非主流的边缘化日常生活,不仅是作家对巨变时代的一种认识需求,也是创作;主体的一种自由选择。因为这一代人以自己特有的青春和成长,见证了中国社会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历史巨变,也深刻地体会了生活本身的急速变化对人的生存观念的强力规约。尽管他们中也曾出现了类似于卫慧、棉棉等极端性的“身体写作”;者,但从整体上看,这一代作家中的绝大多数人,都在努力寻找自身的写作与现实生活之间的秘密通道,立足于鲜活而又平凡的“小我”,展示庸常的个体在面对纷繁的现实秩序时所感受到的种种人生况味。   在这种直面现实生活的叙事中,“;70后”作家常常以罕见的叙事耐心,极力突显人们在物欲冲荡下的生存形态。在他们的笔下,强悍的现实、无序的情感、鲜活的欲望,总是以各种难以回避的方式,与一个个卑微的个体紧密地纠缠在一起,形成了种种错位、分裂乃至荒诞的生存景象;。如徐则臣的“京漂”系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wx17111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