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PAGE
PAGE 1
“传统是一条河流”
摘要:任何一种艺术形式的诞生,都是其赖以生存的特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的产物,同时,每一种艺术形式也都会体现出其特定的文化内涵和社会形态。歌剧也是一样,它是一种包含了音乐、文学、戏剧、舞蹈、美术的综合艺术形式。从诞生的那一天起,它就深深地植入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土壤中,生根发芽。正如黄翔鹏先生的“传统是一条河流”,本文拟通过对中国歌剧发展历程的描述,来探寻传统音乐文化对这一综合艺术形式的影响和意义。
关键词:传统音乐;西方歌剧;中国歌剧
一、中国歌剧的发展历程
歌剧,对于中国来说是一种舶来的艺术形式,自从在中国安家落户后,中国的音乐家们开始将这种外来的艺术形式与本国的国情和民族审美习惯相结合,进行大胆尝试,使其中国化。中国歌剧的发展经历了三个过程:萌芽阶段――儿童歌舞剧,探索阶段――秧歌剧,歌剧阶段。
萌芽阶段――儿童歌舞剧
由黎锦晖首创的儿童歌舞剧,是在中国民间音乐的基础上结合西方歌剧舞剧的形式创作出来的。形式上既有独唱也有重唱,还有舞蹈表演,音乐将剧中人物表现得活灵活现,深受小朋友们的喜欢。代表作有《小小画家》《可怜的秋香》等。黎锦晖创作的儿童歌舞剧,是西方歌剧舞剧与中国民间音乐相结合的除初次探索,这一具有启蒙意义的创作探索,为中国歌剧的诞生提供了必要的准备。
探索阶段――秧歌剧
1942年,延安整风运动过程中,文艺工作者们根据文艺座谈会的指示,深入民间,挖掘基层军民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进行创作。他们的视角敏锐的捕捉到流行于北方地区的一种被称为“秧歌”的民间歌舞形式,在“秧歌”的基础上将话剧、戏曲、民歌因素融合在一起,于是便形成了一种进行的歌舞短剧――秧歌剧。秧歌剧,主题鲜明、内容简练、演出方便,深受广大抗日战士、群众欢迎。这种艺术形式逐渐扩展到了抗日根据地,形成了音乐工作者和群众创作表演秧歌剧的高潮,即新秧歌运动。代表作有《兄妹开荒》(王大化、李波、路由集体创作,路由作词,安波编曲)、《夫妻识字》(马可等)。
在秧歌剧的影响下,以马可为代表的文艺工作者创造性的从新的角度,运用新的形式,在1945年创作了我国第一部新歌剧《白毛女》(贺敬之、丁毅等编剧,马可、张鲁、瞿维等作曲),使得秧歌剧达到了历史的最高点,完成了从秧歌剧像新歌剧的转变,并预示着中国歌剧时代的到来。
歌剧阶段
称《白毛女》为新歌剧,是因为它是第一次将深刻感人的民间故事和音乐戏剧形式进行近乎完美的统一,将民间音乐元素的传承与借鉴西方手法相统~,第一次展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歌剧艺术的巨大艺术魅力。在《白毛女》创作成功之后,作曲家们纷纷效仿其创作的成功经验,掀起了以民间音乐为创作素材的歌剧阶段。
这一阶段的著名歌剧有《小二黑结婚》(田川等编剧、马可等作曲)、《洪湖赤卫队》(朱本和、杨会召等编剧,张敬安、欧阳谦叔作曲)、《江姐》(严肃编剧、羊鸣、姜春阳、金砂作曲)。这一时期形成了无人不知《北风吹》,无人不晓《绣红旗》,无人不唱《洪湖水浪打浪》。这些优秀歌剧的诞生,在全国引发了如雨后春笋般的歌剧创作浪潮。
二、从中国歌剧发展历程引发的思考
黄翔鹏先生曾经说过“传统是一条河流”,笔者对传统的理解是,经过世代传承的先辈们创造的有形或无形的,精神或物质的文化形式。音乐就是在这条传统的长河中形成的文化财富。
从音乐诞生的那一刻起,就会受到来自自然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同时体现并反映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文化气息。在音乐的传承过程中,会不断地进化、改革,甚至吸收其它民族的音乐元素,使其发展壮大,直至融入到世界音乐的海洋,并在世界音乐的海洋中树立自己。就像人们经常说的: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西方歌剧经历400多年的发展历程,而中国歌剧从诞生至今才仅仅几十年。从中国第一部歌剧《白毛女》算起已百部有余,但真正具有影响力的、深入人心的屈指可数。中国人为何写不好自己的歌剧呢?笔者觉得,是因为部分作曲家不能从时代出发、从本民族的传统出发,或者可以说,对本土音乐缺乏深入的研究,不能发觉人们喜闻乐见的音乐形式,在研习西方歌剧时一知半解或照本宣科,结果创作出来的作品中不中、洋不洋,既不符合中国听众的音乐审美习惯,也不符合西方歌剧的规范。人们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用这句话来形容中国歌剧创作现状倒是很贴切。熟读唐诗三百首,即便不会创作,也会吟诵。但如果连读都不读,那就连吟诵都谈不上。
就像美国学者保罗?罗宾逊在《歌剧与观念――从莫扎特到施特劳斯》中提到:“如果对创新没有一个开放的态度,艺术将会变的愚昧可笑和机械呆板…但如果不尊重传统,艺术就不可能一脉相承,也不能与前人的艺术成就达成创造性的结合,这是所有成功的发明必不可少的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