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聚焦文本解读分享教法智慧.doc

  1. 1、本文档共3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聚焦文本解读分享教法智慧

聚焦文本解读? 分享教学智慧 山西省小学语文教学论坛在太原举办 (发言实录) 时间:2009年10月26日14:10-19:10 地点:山西太原湘江人家三层会议室 主办:山西省小学语文教育专业委员会 承办:太原市五一路小学 协办:语文报社 会议主题:“文本解读”专题研讨 参加人员:山西省40位小学语文教师、教研员等 主持人:李莉莉(山西省小学语文教育专业委员会主任) 各位老师,下午好!今天我们很高兴在太原举办这个论坛。这也是省小语会从2009年3月份换届改选以来第一次举办的活动。参加今天活动的有来自全省各地的老师、教研员和我省的媒体。今天参加会议的人比较多,事先我们已经把研讨的主题通知到大家,老师们都有所准备,希望大家在发言的过程中控制好时间。我把参加论坛的各位介绍一下。(略)   今天大家在这里研讨一个话题,这个话题是教学实际中大家都特别关注的一个话题,也是一个热点话题,就是在语文教育教学中如何正确地解读文本。希望我们老师积极地发言,也要注意观点的提炼。  ? 裴海安(语文报社社长助理、山西省小语会副主任) 各位老师:大家好!首先我代表语文报社对省小语会召开这次论坛表示祝贺!从今天到会的情况可以看出,大家对以这种形式搞教研还是比较欢迎的。所以,希望省小语会能把这样的研讨会继续下去。作为会报、会刊,我们愿意尽最大努力宣传好这样的活动,愿为我省小语专家和语文老师提供展示自己教学智慧的广阔平台。今天这个研讨会的实况,将由我们报社的中华语文网全程图文发表,研讨会当中的精彩发言,将在《语文教学通讯·小学刊》第12期上摘要发表。为了做好本次报道,我们专门派了七位记者负责摄像、拍照、录音,会后他们将很快整理出来、发表报道,相信大家一定会珍惜这次机会,配合我们做好本次专题报道。 另外,我觉得我们这个会开得非常有必要,因为它研讨和解决的是日常教学中的重要问题。大家都知道,在日常教学当中,面对同一个文本,不同的教师开发出来的教学内容常常是千姿百态的,针对语文教学内容的随意性过大,语文教育界已经开始对这个现象进行反思。这方面的文章,我们杂志上常有,其他专业杂志上也经常有,相信大家已经留意。前几天,我了解到上个月25日到27日,全国中语会在福建省泉州市召开了全国中学语文文本解读研讨会,会上邀请了孙绍振和王荣生等专家做了专题讲座,四百多人参加了会议。会议研究的也是文本解读中的相关问题。由此可见,文本解读这个话题,不仅是我们小语界面临的问题,也是中语界面临的问题。因此,我觉得我们今天举办的这个文本解读专题研讨会是非常必要的,也是比较适时的。  发言实录: 1. 张之平(太原市五一路小学校长、中学高级教师) ?? 我今天非常激动,也非常高兴,能与这么多的领导、专家、学者还有媒体的朋友坐在一起来讨论小学语文教学当中的文本解读问题。大家积极性都这么高,我先说一说关于教材方面我自己的一点儿理解,我发言的中心意思是:希望通过我们语文老师的每一节课培养学生做一个有文化的人。 ?我谈的这个课例是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十九课《谈礼貌》这篇课文,这篇课文是说理性的文章,看上去也比较简单,但是通过自己在备课讲课的过程当中,丰富教材的内涵和外延,和孩子们展开了一个由礼貌到文化,由规范到文明的心灵之旅。比如说我们先讲谈礼貌的这个礼字,过去认为礼貌是个文明礼仪,我们了解了这个礼的来源,从一开头出现这个字的时候,它就有这样丰富的内容,像做祭祀用的一个器皿,也就是我们对这个礼的定义。之后礼和鞋子的意思是一样的,那我所理解的礼的内涵就是我们做事情的一个道道。所谓道,就是做事情的规范和要求。把礼和德连在一起,就是与人的品质连在一起了。有没有礼貌不单纯讲一个人会不会说话,做事周到不周到,而是和这个人的人品联系在一起。再往后就上升到礼是可以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也就是说,它的涵义影响到一个国家的发展,影响到一个国策的制定,影响到人民是不是可以井然有序地去生活,是不是给后代带来好处。到今天我们再来理解这个涵义,理解礼仪之邦的发展过程,让同学们深刻感觉到,中国五千年文明历史的礼的内涵所在,所以我觉得在备课的时候,能够揪住一个字进行拓展延伸,让孩子们对课文有个感性的理解。   课文开头的第一个段落,写的是君子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的古训,实际上课文当中引用的这句话是孔子说的,孔子说的是三句话,孔子讲的是,礼不失色,不失口,不失足。这样才是做一个有礼貌的人。也就是说,君子在行为、态度和语言上都应该彬彬有礼,但是在教材中删掉了。大家可以看到教材上删去了失足,不知道是什么原因。我觉得,引用的这句话在教材里面不太合适,既然要引用古句,为何不把孔子的这句话完整地加上来?再一个就是对君子的要求,做一个君子有礼貌的要求,那就是要用这三个方面去衡量,而不仅仅是失色和失口。失色是人的神情,失口是人的语言,更

文档评论(0)

1honey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