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光阴似箭 诉说时光意义 北京时间博物馆
光阴似箭 诉说时光意义 北京时间博物馆
前一段时间,有首歌特别流行,叫《时间都去哪儿了》,
在北京鼓楼地区有一家博物馆,
也许能找到答案,因为它是北京首家以时间为主题的博物馆。
在钟鼓楼悠悠鸣声的遥相呼应下,
在这里能触摸到时间与历史的温度。
博物馆简介
鼓楼东大街及地安门外大街交汇处的东南角有一处仿古四合院,这里其实是一家以时间为主题的博物馆。2015年5月18日,在第39个世界博物馆日当天,东方保利运营的常设性公益展馆――北京时间博物馆,正式开馆试运营。
素日人们看不见、摸不着的“时间”这次成为博物馆的主角。一进门,深蓝色的主题背景板,让人感受到时间的深邃与奇妙。博物馆的工作人员介绍,展厅分左右两部分,左边的展厅,主要讲述有关时间的一些知识。展厅内以展板展示为主,通过模型和影像等方式使之得以具象,展示中华民族对时间概念的认知变迁,并回顾历法、计时器的发展历程。一张“时间地图”清楚地记录了老北京计算时间的机构和方式。
右边的展厅中,展览着许多精美的时钟,许多是来自宫廷的绝美精品。馆内还展有现世仅存两台的乾隆时期铜镀金珐琅转鸭荷花缸钟的其中一台,此为镇馆之宝。另外,圆明园十二兽首铜像的其中四个仿制品,牛、虎、猴、猪的兽首也在此展览。
观星象变化以定岁月,立圭表以测时刻,计日月轮回以确历法,制钟表以定分秒。中华民族在成长发展的岁月中,不仅探索出一套科学的计时方法,并在世界上首创了科学实用的阴阳合历,从而形成了博大精深的计时文化。
中国首创的阴阳合历
博物馆志愿者朱先生介绍说,历法是推算年、月、日,并使其与相关天象对应的方法。从古至今,中国所使用的历法是很多的,这些历法都是祖先们经过观测,计算得出来的。
目前世界上的历法分为三种:太阳历(阳历)、太阴历(阴历)和阴阳历。阳历就是以地球绕太阳运转一周的时间为一年,年的月数和月的日数可人为规定。现时国际通用的公历(格里历)即为阳历的一种。阴历就是以月球绕地球运转一周的时间为一个月,只有年的月数可以人为地规定。伊斯兰历即为阴历的一种。阴阳历是调和太阳、地球、月亮运转周期的历法,又叫阴阳合历。它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发明。阴阳历以月亮绕地球一周为一个月,但设置闰月,使得一年的平均天数与回归年的天数相符,因此这种历法与月相相符,也与地球绕太阳周期运动相符合。我国古代的各种历法和今天使用的农历,都是这种阴阳合历。
纵观中国古代历法,所包含的内容十分丰富,大致说来包括推算朔望、二十四节气、安置闰月以及日月食和行星位置的计算等。这些内容是随着天文学的发展逐步充实到历法中去的。如果再将这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细分的话,大致又可以分为四个时期,即古历时期:汉武帝太初元年以前所采用的历法。中法时期:从汉太初元年以后,到清代初期改历为止。这期间制订历法者有七十余家,均有成文载于二十四史的《历志》或《律历志》中。诸家历法虽多有改革,但其原则却没有大的改变。中西合法时期:从清代期苏会传教士汤若望上呈《新法历书》到辛亥革命为止。公历时期:辛亥革命之后,于1912年孙中山先生宣布采用格里高历(即公历,又称阳历),即进入了公历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采用公历的同时,考虑到人们生产、生活的实际需要,还颁发中国传统的农历。
十二个时辰组成一天
圆明园里曾有十二生肖铜质兽首,其实这是十二生肖水力钟,它是一个庞大的水力报时器。每个动物是一个喷泉机关,每到一个时辰,相应的动物口中就会喷水,当所有的动物都喷完水,一天一夜就过去了。如今博物馆中陈列了其中的牛、虎、猴、猪四件铜兽首仿制品。
朱先生介绍说,古时用时辰来划分一天的时间,时辰的划分是从天干地支这个概念得来的。所谓时辰,就是咱们祖先,通过对太阳出没所引发的自然规律、天色变化以及日常的生产生活、生活习惯归纳总结出来的十二种时间变化,也叫做“地支计时法”。
古人的一天是从晚上23点开始的,叫做“夜半”,又叫“子时”。从23点到夜里1点,人们发现这个时候鼠类出没频繁,于是就把“子时”冠名给了“鼠”,组成了十二生肖里的“子鼠”。第二个时辰被称为“丑时”,即夜里1点到3点之间,古人发现这个时间段,天完全黑了下来,家里养的牛会在这个时候填饱肚子,以备天蒙蒙亮的时候去耕田,所以“丑时”和“牛”组成了“丑牛”。而后面的十个时辰,则都是按照这个规律以此类推的。最后到第十二个时辰,“亥时”,是晚上9点到11点,也叫做“人定”,表示太阳完全落下,人们应该停止活动,安歇睡眠。到此为止,十二个时辰组成了完整的一天,因为和西方的小时相结合,换算成了现在通俗易懂的一天24小时。
“忽然”到底有多快
在《隋书?律历志》中记载了古人对“忽然”的描述,叫做“细如蜘蛛丝。”书中为何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