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敦煌写本《俗务名林》字词笺释(一)
PAGE
PAGE 1
敦煌写本《俗务要名林》字词笺释(一)
张小艳
(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200433)
《俗务要名林》,顾名思义,就是将日常生活中通俗常用的语词汇聚成“林”,便于人们翻检查用。敦煌文献中,可以确认为《俗务要名林》且保存较为完好的写卷有P.2609、S.617两卷。P.2609,首缺尾完,尾题“俗务要名林一卷”。S.617,首尾俱缺,存215行,从第74行起,内容与P.2609相同,故知其亦为“俗务要名林”。从内容及体例看,该写本其实是一部分类辑录当时日常用语并加以注释的通俗字书。其中所收语词按义类分部,并标明部类,如田农部、养蚕及机杼部、女工部、彩帛及绢布部、珍宝部、香部、彩色部、数部、度部、量部、秤部、市部、菓子部、菜蔬部、酒部、肉食部、饮食部、聚会部、杂畜部、兽部、鸟部、虫部、鱼鳖部、木部、竹部、车部、火部、水部等。部内每条语词下或标反切,或注直音,有的还兼注词义。“书中多俗字,往往不见于通常的字书和韵书,这同写书目的——为俗务要名而作,应是一致的。所以,它无疑是唐代社会,尤其是敦煌地区的社会生活的写真,可以从中考见当时的语言情况和社会情况。” 姜亮夫《敦煌学概论》,北京出版社,
姜亮夫《敦煌学概论》,北京出版社,2004年,75页。
作为一部专门收录唐代日用俗语的字书,《俗务要名林》中的语词真实地反映了唐代社会生活的大致面貌,是人们研究当时语言文字及社会民俗的不可多得的宝贵材料。 具体的论述参周祖谟《敦煌唐写本字书叙录》中相关的介绍。该文载《敦煌语言文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又《周祖谟语言学论文集》,商务印书馆,2001年。因此,自敦煌文献发现以来,该写本即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热切关注。1925年刘复《敦煌掇琐》第三辑首次刊布了P.2609的录文; 刘复编《敦煌掇琐》,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刻本,1925年;又收入《敦煌丛刊初集》第15册,台北新文丰出版有限公司,1985年。1976年日本学者庆谷寿信重新校录写本,整理成《敦煌出土の〈俗务要名林〉(资料篇)》(下简称庆谷文),1978年庆谷氏又著《〈俗务要名林〉反切声韵考》,着重考察其中反切体现的语音特点; 庆谷寿信《敦煌出土の〈俗务要名林〉(资料篇)》,《东京都立大学人文学报》第112号,1976年;《〈俗务要名林〉反切声韵考》,《东京都立大学人文学报》第128号,1978年。1993
具体的论述参周祖谟《敦煌唐写本字书叙录》中相关的介绍。该文载《敦煌语言文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又《周祖谟语言学论文集》,商务印书馆,2001年。
刘复编《敦煌掇琐》,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刻本,1925年;又收入《敦煌丛刊初集》第15册,台北新文丰出版有限公司,1985年。
庆谷寿信《敦煌出土の〈俗务要名林〉(资料篇)》,《东京都立大学人文学报》第112号,1976年;《〈俗务要名林〉反切声韵考》,《东京都立大学人文学报》第128号,1978年。
朱凤玉《敦煌写本〈俗务要名林〉研究》,《第二届国际唐代学术会议论文集》,台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
洪艺芳《论〈俗务要名林〉所反映的唐代西北方音》,《庆祝潘石禅先生九秩华诞敦煌学特刊》,台北文津出版社,1996年。
张金泉、许建平《敦煌音义汇考》,杭州大学出版社,1996年。
陈璟慧《敦煌写本〈俗务要名林〉研究》,杭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997年。
郝春文主编《英藏敦煌社会历史文献释录》第三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
姚永铭《〈俗务要名林〉补校》,《浙江大学汉语史研究中心简报》2005年第3期。
回顾以往的成果,不难发现:前辈学人对《俗务要名林》已进行了较为全面、深入的校录与研究。然而,由于它是一本“俗”字书,收录的是日常生活中惯用的“俗”语,记录的是时人口头常说的“俗”音,藉以抄写的又是当时通行的“俗”字,而且抄手笔下还不时地出现一些讹误字。所以,前人的释录与校笺中仍不可避免地存有一些疏误,写本中也还有不少俗字俗词须做进一步的笺证与释读。笔者曾在“敦煌文献选读”的课上与同学们一起研读《俗务要名林》,学习期间,重新对写本进行了校录。每有疑惑,即多方查证;偶有所得,遂辑成此文。全文较长,这是其中的第一部分。文中条目的先后按原书顺序排列。
1.策之别名,物产反。
【笺释】《汇考》(659页)指出:“物产反”乃“初产反”之讹,是。姚文(48页)引大量文献论证“‘’字义为‘炙肉’,与‘策之别名’义不相属”,所言甚为允当。然其下文又云:“此字字头日本庆谷寿信录作‘??’(册之俗字)。‘产’字原卷模糊,庆谷氏录作‘’,释作‘戹’,当是。”窃以为庆谷氏的录文与释读都未必是。首先,字头原卷作“”,乃“丳”的手写形式,与“??”有别。其次,义类上,与“丳”同部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