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合院建筑的多.pdf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合院建筑的多

論合院建築的 「多、二、一(0 )」結構 ──以林安泰古厝為例 摘要 「多、二、一(0 )」結構,若落實到合院建築的鑑賞上,「多」,主要是指組 成建築本身的各個輔助結構,包括堂、庭、門廳、廚房、廂房、日月井、龍虎池、 護龍、迴廊等組群結構,與間架、尺度、台基、鋪面、欄杆、屋身、牆、梁架、 鬥栱、柱子、屋頂、外簷、內簷、木作、磚瓦、裝飾等等多種多樣的構作配件, 及木雕、石刻、彩繪與匾聯等各式細部作樣。「二」,主要是指「二元並存」的空 間語法原則「陰陽」而言;「一(0 )」,則是指合院建築中的「德觀思想」與建築 整體所形成的韻律、風格等。本篇論文從「多、二、一(0)」結構的角度切入, 以林安泰古厝為例,探求合院建築經由陰陽二元並存的作用,連貫起整個空間組 織,收到由「多」而「二」的聯貫效果;再經由一貫的「德觀」思想,展現合院 建築的整體風格,形成由「二」而「一(0 )」的關係。而遞進的、重覆出現的空 間層次,予人律動有序的層次美、變化美與節奏(韻律)美;居於最中央的「堂」 與主體建築,則形成凸出美。然後再經由局部的節奏,層層串聯,匯歸於全體, 達成全體的和諧統一,具體展現由「多」而「二」而「一(0 )」的美感效果。 關鍵詞 「多、二、一(0)」結構、合院建築、德觀思想、陰陽、美感 1 一、前言 1 流綻著古樸雅正、雍雍氣息的林安泰古厝 ,格局嚴謹,雖不是規模宏偉的 建築組群,卻是台北市現存年代最久遠、保存最完整、作工最精緻的傳統四合院 民宅之一。林安泰古厝若與全省有名的十幢古民宅,如麻豆林家、竹山林家、馬 鳴山陳宅、永靖餘三館、霧峰林家宮保第(因九二一地震,今已傾圯)、板橋林 2 家三落大厝、佳冬蕭宅、斗六吳宅、深坑黃宅等相比較,也是其中的佼佼者 。 3 4 它不僅與臺北盆地的開拓息息相關 ,四合院式的空間配置 ,與木作、磚瓦等結 構裝飾 ,更是現代人重窺傳統建築堂奧的最佳實例。其仿明清的閩南式樣,為四 5 合院二進落硬山式 ,距今約有二百多年 。雖然因位在都市計劃的道路上,於民 國六十七年六月拆除 ;但在專家學者的建議與奔走下成立拆遷計畫,古厝的一 磚 、一石、一木,都經過丈量、紀錄、分類、與編號,繪製成藍圖,維持原有的 6 形式配置,維持原有的架構、顏色 、圖案 ,遷移到濱江公園重建 。因此,它的 價值,至今仍然深受肯定。故本論文即以林安泰古厝為例,從「多、二、一(0)」 結構的角度切入,在前人的基礎上深耕與拓植,試圖令傳統建築與哲學、美學接 1 「安泰古厝」名字之由來,是因古厝所在地名「大安」,與古厝主人林回公在艋舺做米及布批 發生意的貿易商行名為「榮泰號」而得名。參考《中國建築之美特展》(臺北:台北市立美術館, 1985 年6 月),頁144 。 2 林安泰古厝在當時是臺北盆地首屈一指的合院建築,參見馬以工〈金銅仙人辭漢歌──記林安 奉古厝存毀爭論〉一文,(收錄於《尋找老臺灣》,臺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1988 年4 月16 日 二版一刷),頁93 -94 。今日的十大傳統民居,則為:林安泰、彰化陳益源大厝、臺北板橋林本 源宅、園大溪李騰芳宅、臺中神岡筱雲山莊、臺中霧峰林宅 (已於九二一地震傾頹)、臺中潭子 摘星山莊、臺中社口林宅(神岡大夫第)、彰化永靖餘三館、屏東佳冬蕭宅。參見李乾朗:《台灣 十大傳統民宅》(臺中:晨星出版社,2004 年 1 月初版),頁1-20 。 3 據臺北市府民政局資料顯示,臺北盆地正式有漢人拓墾的紀錄是康熙四十八年(西元 1709 年) 福建泉州陳賴章店號墾大咖吶堡。到雍正元年(西元 1723 年)清廷在大甲溪以北設淡水廳,漢 人移民才接踵而來。乾隆十九年(西元 1754 年),福建省泉州府安溪人林堯先生,也跟著大批的 移民人潮東渡來臺,先到淡水內港大咖吶堡,

文档评论(0)

rachel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