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介王充[问孔篇].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評介王充的「問孔篇」   (一) 我進中學之前讀的是私塾,資望最高的一位墊師張老先生,是遜清舉人,高齡八十有二。他每天給我講解聖賢之書,十來歲的我理解能力有限,談不上什麼領會,只是生吞活剝地強記一些而已。張老師有一些「舉人級」的好友,偶爾不遠數里,步行而來,一談便是一個下午,這時張老師開心,我也開心。張老師開心的是:他教慣了「大」學生(科舉考試落第後需要「惡補」的人,年齡通常是卅不足,廿有餘),現已年邁退休,只是難卻家祖父的盛情,來寒舍屈就,教幾個十來歲的毛頭孩子,雖非對牛彈琴,亦不遠矣。難得有老友來促膝談心,當然高興。我開心的是:因為有師伯師叔來訪,既可以不必聽講,又可以免除背書,還可以偷聽一些他們談話的內容。他談聖賢之道,我毫無興趣,他們也談談詩詞聯對和一些文學掌故,我聽得津津有味,充份地分享了他們的快樂。   使我至今印象猶深的是:別看幾位老先生一向是慈祥和藹,談笑風生,但一提到「王充」這個人時,老先生們不約而同地繃緊了臉,深鎖了眉,幾乎是咬牙切齒地集中火力反對此人,抨擊此人。我當時滿腹疑團,深惑不解:彼王充何許人也?為何使得幾乎是無嗔無欲的老先生們如此大動肝火? 某日,張老師在晚餐時用野味過口吃了幾杯米酒,當夜在庭院中納涼時興緻特高,竟向我講述了「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這首詩的來龍去脈。我於是大膽地得寸進尺,向他探聽一下王充其人其事。誰知老師一聽之下,大為不悅,說王充此人心術不正,對先聖先賢大不敬,你們小孩子何必要知道他;等你們長大時自己看他的書,就會認識他醜惡面孔了。 我現在長大了,也看過王充的「論衡」了,我並不認為王充的心術不正,相反地我卻非常欣賞他的見解。我很懷念張老師當年對我讀書時的慈祥長者之風,但我現在的想法卻和他的觀念南轅北轍! (二) 王充是東漢時會稽人,博覽強識,著有「論衡」八十五篇,蔡邕見此書時,曾嘆為卓越諸子。 據筆者個人的看法,王充文章的長處是:思想週密,邏輯謹嚴,特別是會挑人家的毛病。在挑毛病時,有些固不免是吹毛求疵,有些則真正搔中癢處,針針見血,痛快淋漓。王充文章的短處是:修詞欠精鍊,語意多重複。在說明一番道理時,往往不厭其煩地前後重複好幾遍,這也許對讀者有加深印象的好處,但我認為不足為訓。 東漢時,孔家店已開張多年,生意蒸蒸日上,王充大膽地「問孔」、「刺孟」,除了「意見可取」之外,還得加上一個評語:「勇氣可嘉」。 王充之所以要「問孔」,其原因在該篇首說得很清楚:「案賢聖之言,上下多相違,其文前後多相伐者,世之學者,不能知也。」他對於「世儒學者好信師而是古,以為賢聖所言皆無非」的態度表示反對。換言之,他認為賢聖之言中,自相矛盾之處甚多,後人對之不可盡信。因此,他要向孔老夫子問上一問,對孟老夫子刺他一刺。其實,這個「問」字用得並不妥當,他在「問孔篇」中詞鋒凌厲,大大地超出了「問難」的範圍。字面上是「問」,實質上是「剌」是「反」。據筆者推測,在孔家店勢力的籠罩之下,王充縱然大膽,對「頭號聖人」總不能不留點情面,此「名問實反」之所由來也。 或曰:王充曾云「材鴻莫過孔子」,又曰「今吾材不逮孔子」,其推崇孔子至矣,何「反」之有?余曰:「不然!」推崇某人之「材」與反對某人之「言行」,二者毫不衝突。王充所推崇者,孔子之「材」也;所反對者,孔子之部份言行(當然不是孔子的全部言行)也。我們推崇汪精衛之「材」但反對其漢奸「言行」,這二者並不矛盾。 就文論文,「論衡」中的「刺孟篇」似遠不及「問孔篇」精采。本文的介紹,只限於後者。 (三) 一、富貴與貧賤的問題 下面引的是「問孔篇」原文: 「孔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居也;貧與賤,是人之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此言人當由道義得,不當茍取也;當守節安貧,不當妄去也。夫言不以其道得富貴,不居,可也;不以其道得貧賤如何?……貧賤何故當言『得』之?顧當言『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去之,則不去也。』當言『去』,不當言『得』。」 「子貢問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三者何先?』曰:『去兵。』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信,最重也。 「問:使治國無食,民餓,棄禮義;禮義棄,信安所立?傳曰:『倉廩實知禮節,衣食足知榮辱。』讓生於有餘,爭生於不足。今言去食,信安得成?春秋之時,戰國饑餓,易子而食,析骸而炊,口饑不食,不暇顧恩義也。夫父子之恩,信矣;饑餓棄信,以子為食,孔子教子貢去食存信,如何?夫去信存食,雖不欲信,信自生矣;去食存信,雖欲為信,信不立矣。 「子適衛,冉子僕。子曰:『庶矣哉!』曰:『既庶矣,又何加

文档评论(0)

wx17111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