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HYPERLINK / 大主宰最新章节 HYPERLINK / / k1m
监听话题不能被转移
若干年后,2013年8月美国的历史肯定有这样一段书写:美国公民斯诺登在莫斯科机场逗留一个多月后,俄罗斯给予其政治庇护,美国政府称要考虑两国是否举行首脑峰会。德国终止与美国在“冷战”时期签署的监视协议。
今年7月底,英国《卫报》发布了一份32页的报告,透露美国国家安全局一项名为“Xkeyscore”的计划正在“最为广泛”地收集互联网数据,分析全球各地服务器上的网络行为,包括浏览历史、搜索和在线聊天。
如果运气再好点,可能还会读到这样一段“野史”,《福布斯》杂志的米歇尔·卡塔拉诺在推特上写下这样一段特别提示:如果不想看到FBI工作人员站在你家门口,就不要在刚搜索完“双肩包”后搜“高压锅”。
因为据美国政府刚刚公布的一项法院密令和两份国会报告,“受过适当训练并获得授权的人员”,能够根据米歇尔的两项搜索痕迹没有必然联系而“合理地怀疑”。
网络上关于斯诺登的分析铺天盖地。有人解读俄罗斯的行为是对美国的公然叫板,担忧俄美关系会因为斯诺登而陷入低点。有别有用心者,还是使用“转移矛盾”的伎俩把网络威胁嫁祸给他国。
这种种议论转移了一个真正的主题:美国大规模的监听和窃密。如果沉浸在每个相关的话题而不能自拔只能被转移注意力,这也可能是美国的目的。
“它是扇在所有美国人脸上的一记耳光。”“这是对美国的‘羞辱’。”此类话语无非是满足了大众的“猎奇”心理。国际上的问题还需要美俄之间进行合作,现在撕破脸皮根本不是合适时机。
专家的作用要适当发挥一下。窃取知识产权的行为和美国窃密的行为不能混为一谈。日本、韩国和中国被拿来说事:窃取“知识产权”实现了“历史上最大规模的财富转移”。
对这种缺乏常识的观点可以置之不理。日本、韩国、中国经济崛起的观点已有众多论述。不过,如果按照这种逻辑推理,能够操控历史上最大规模数据的技术力量还有什么不能掘取?稍微有些历史知识人的都会知道,美国的财富是从哪儿转移来的。
美国100多万秘密工作人员有无所不包的监控能力,部署这些人员的目的,是以迄今无法想象的规模监控国内外的民众。
但还有一种苗头,“俄罗斯决定庇护斯诺登是令美国蒙羞的挫败,暴露了21世纪美国的疲软无力。”英国《卫报》的评论颇具代表性。美国大学历史系教授彼得·库兹尼克和他的搭档奥利弗·斯通提醒,奥巴马坚持不懈地在全球追捕勇敢的斯诺登,只是令美国耻辱的最新例证。
他们拿出60年前萨特警告美国人的话语,“你们的国家怕得要死……如果我们在欧洲各地到处大喊:当心!美国得了狂犬病!断绝我们与它的一切联系,否则我们将会被咬伤,接着会发疯!你们可别感到吃惊。”
这话说得不错,虽然欧洲还没这样发喊,但有些地区已经发声,别忘了,美国关闭20多家使领馆是这种观点的实例。
以下是繁体版内容: 若幹年後,2013年8月美國的歷史肯定有這樣一段書寫:美國公民斯諾登在莫斯科機場逗留一個多月後,俄羅斯給予其政治庇護,美國政府稱要考慮兩國是否舉行首腦峰會。德國終止與美國在“冷戰”時期簽署的監視協議。
今年7月底,英國《衛報》發佈瞭一份32頁的報告,透露美國國傢安全局一項名為“Xkeyscore”的計劃正在“最為廣泛”地收集互聯網數據,分析全球各地服務器上的網絡行為,包括瀏覽歷史、搜索和在線聊天。
如果運氣再好點,可能還會讀到這樣一段“野史”,《福佈斯》雜志的米歇爾·卡塔拉諾在推特上寫下這樣一段特別提示:如果不想看到FBI工作人員站在你傢門口,就不要在剛搜索完“雙肩包”後搜“高壓鍋”。
因為據美國政府剛剛公佈的一項法院密令和兩份國會報告,“受過適當訓練並獲得授權的人員”,能夠根據米歇爾的兩項搜索痕跡沒有必然聯系而“合理地懷疑”。
網絡上關於斯諾登的分析鋪天蓋地。有人解讀俄羅斯的行為是對美國的公然叫板,擔憂俄美關系會因為斯諾登而陷入低點。有別有用心者,還是使用“轉移矛盾”的伎倆把網絡威脅嫁禍給他國。
這種種議論轉移瞭一個真正的主題:美國大規模的監聽和竊密。如果沉浸在每個相關的話題而不能自拔隻能被轉移註意力,這也可能是美國的目的。
“它是扇在所有美國人臉上的一記耳光。”“這是對美國的‘羞辱’。”此類話語無非是滿足瞭大眾的“獵奇”心理。國際上的問題還需要美俄之間進行合作,現在撕破臉皮根本不是合適時機。
專傢的作用要適當發揮一下。竊取知識產權的行為和美國竊密的行為不能混為一談。日本、韓國和中國被拿來說事:竊取“知識產權”實現瞭“歷史上最大規模的財富轉移”。
對這種缺乏常識的觀點可以置之不理。日本、韓國、中國經濟崛起的觀點已有眾多論述。不過,如果按照這種邏輯推理,能夠操控歷史上最大規模數據的技術力量還有什麼不能掘取?稍微有些歷史知識人的都會知道,美國的財富是從哪兒轉移來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