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张政烺先生和古史分期
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論文
鏈接:/SrcShow.asp?Src_ID=2932
PAGE
收稿日期:2015年1月10日 發佈日期:2015年1月10日 頁碼: PAGE 11/ NUMPAGES 12
张政烺先生与古史分期
──与张政烺先生的另外两次谈话
王恩田
今年是张政烺先生百年诞辰,很早就想写篇纪念文章。主要是想对张先生九十华诞时我写的那篇祝寿小文做些重要补充。2012年4月28日,参加北京大学举办“考古90年、考古专业60年”庆典时,林小安先生找到了我,约我写篇纪念张先生百年诞辰的文章,正与愚意不谋而合,自然乐于应命。
我那篇祝寿小文主要内容是根据张先生与我的两次谈话以及所见所闻,对张先生离开北大一事的追忆 拙稿《张政烺先生调离北大的前前后后》,《那时我们正年轻——北大历史系系友回忆录》现代教育出版社,2007年;《张政烺先生学行录》中华书局2010年。。我生性记忆力不强,进入老年以后尤为显著。时隔40年,有些事早已淡忘了。再加上1972年与张先生的那次谈话对我震动太大、印象实在太深刻了,以至于竟然忘记了1977年与先生更为重要的一次谈话。幸亏2005年寒舍装修,从尘封多年的一封家书中,看到了这次谈话的主要内容。时在1977年3月,参加在北京香山召开的中国陶瓷史编写会议。24日上午到故宫博物院看瓷片标本。下午趁会议间歇时间到张先生寓所拜见先生。先生告诉我说,为什么过去不写文章谈社会性质,主要原因是陈伯达和范文澜搞他。1952年北京市教育局长在北京市中学教师训练班上说:中央的意见,不准张再教书。后来翦伯赞又对他说,中央不准他编写全国高校通用教材《中国古代史》一书了。先生说这个“
拙稿《张政烺先生调离北大的前前后后》,《那时我们正年轻——北大历史系系友回忆录》现代教育出版社,2007年;《张政烺先生学行录》中华书局2010年。
由于这封家书的缘故,使我联想到与张先生的另一次谈话。时间约在90年代早期。张先生与我参加中国秦文研究所组织的参观中国历史博物馆(现国家博物馆)馆藏的秦代琅琊刻石。事后俞伟超馆长留下张先生和我到他的办公室看历博新入藏的黄金五铢。并派车嘱我护送张先生回家。在先生家中又稍坐片刻。由于1977年的那次谈话中先生说准备写一本古史分期的书,当向先生提及此事时,先生表示已经放弃了原来的打算。我感到很惋惜,遂冒昧向先生建议:是否可以由先生主编,找几个志同道合的同志共同编写,如有可能,我也愿意参加。先生对此也予以婉拒。并告诉我胡庆钧先生正在做这一工作。后来才知道这就是由胡庆钧先生主编的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出版的《早期奴隶制社会比较研究》一书。不过书中以“商人奴隶制”与希腊荷马时代和罗马王政时代相比较,其实这种比较并不具备可比性。按照恩格斯的意见,荷马时代的希腊和王政时代的罗马属于野蛮高级阶段,而殷商应属野蛮中期阶段。张先生《中国古代的十进制氏族组织》一文是赞成恩格斯意见的。胡著恐怕还不能代替张先生所要撰写的古史分期著作。
张政烺先生为人真诚求实,对于1977年的那次谈话内容,我深信不疑。但对于消息来源则是有所考虑的。北京市中学教师中应该有张先生的学生,训练班上的谈话内容传入先生耳中,并不奇怪。但训练班上和翦伯赞两次谈到的“中央”就是陈伯达,应属于“机密”,张先生怎么会知道?但是当我看到中华书局标点廿四史和清史稿的“全家福”照片时,一切就都明白了。原来,那位北京市教育局长也在座。
张政烺先生被“调离”北大是一桩冤案,更是疑案,奇案。离奇得近乎荒唐。与张先生1977年的那次谈话显然是破解所有疑问的钥匙。虽然我在祝寿小文中提到过“像张政烺这样的人,就是不准他再教书”,但并不知道这话是1952年说的,更不知道出自陈伯达之口。但1972年张先生告诉我那句话是在北京史学会上说的,与1977年谈话中的地点不同。这有可能是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甚至可以是不同的人传达“中央”的指示。而且在北京史学会上传达的时间应该早于1952年。因为只有这样理解,才可以解释为什么在1952年中学教师培训班上的讲话之前的1951年11月,张先生在《历史教学》没有刊载完的《古代中国的十进制氏族组织》一文中所加的如下《附记》:
“本文原定计划还有:六、庶人和奴隶,七、结论,两节。现在因为要到中南区参加土地改革工作,匆匆出发,没有时间整理。如果等到五六个月后再继续刊载非常不便,所以暂告结束,不尽之意将来另作专篇发表。”
这是一篇奇怪的难言之隐的声明。论文不同于章回小说,可以随写随登。论文理应杀青后再送出刊载。不可能“整理”多少,就发表多少。而且“土改”是临时的政治任务,与学术研究、论文发表没有什么关系。如果不是由于听到了名为“中央”实为陈伯达的指示,不会发生这种奇怪的事情。而且事实证明,如同张先生1977年所说:此后再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