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清华简《保训中字解读诸说平议
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論文
鏈接:/SrcShow.asp?Src_ID=1655
PAGE
收稿日期:2011年9月15日 發佈日期:2011年9月19日 頁碼: PAGE 24/ NUMPAGES 24
清華簡《保訓》“中”字解讀諸說平議
(首發)
陳民鎮
煙臺大學中國學術研究所2010級碩士研究生
清華簡最早披露的是《保訓》,目前爲止討論最多、爭議最大的也是《保訓》。而爭議的焦點正是《保訓》中的“中”字,歧見迭出,紛如其辭。在簡文中,“中”字凡四見,分別出現于虞舜與上甲微兩個故事中。在虞舜的故事中,出現了兩次“中”,分別是“求中”、“得中”:“昔舜久作小人,親耕于鬲茅,恭求中,自稽厥志,不違于庶萬姓之多欲。厥有施于上下遠邇,乃易位設稽,測陰陽之物,咸順不逆。舜旣得中,言不易實變名,身茲服惟允,翼翼不懈,用作三降之德。帝堯嘉之,用受厥緒。”在上甲微的故事中,也出現了兩次“中”,分別是“假中”、“歸中”:“昔微假中于河,以復有易,有易服厥罪,微無害,乃歸中于河。微志弗忘,傳貽子孫,至于成湯,祗服不懈,用受大命。” 參見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編,李學勤主編:《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壹),中西書局2010年版,第143頁。本文所引《保訓》簡文參酌了其他論者以及筆者的理解,下同。
參見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編,李學勤主編:《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壹),中西書局2010年版,第143頁。本文所引《保訓》簡文參酌了其他論者以及筆者的理解,下同。
一、《保訓》“中”解讀諸說平議
目前爲止,關於清華簡《保訓》“中”的理解,主要可以歸納爲中道說、標杆說、地中說、旗幟說、讀“衆”說、獄訟簿書說、命數說諸說,以下並載諸說,略作評騭。
(一)中道說
李學勤先生首倡此說。李先生認爲《保訓》中的“中”,也就是後來說的中道;《保訓》的思想與儒學有共通之處,很值得探索研究;朱子《中庸章句》序開首講“道統”,現在看《保訓》篇文,似乎堯舜以來確有“中”的傳授 李學勤:《周文王遺言》,《光明日報》2009年4月13日。。後李先生復作補充,指出上甲微怎麼“假中”、“歸中”於河,不太容易理解,然視下文“微志弗忘,傳貽子孫,至于成湯”,“中”仍是指思想觀念而言;由此可見,“中”的觀念,或稱中道,是《保訓》全篇的中心 李學勤:《論清華簡〈保訓〉的幾個問題》,《文物》2009年第6期。 。江林昌先生也認爲“中”應該是一種觀念,並闡發姜亮夫先生的觀點,指出“中”字的上端作飄遊狀者爲氏族圖騰旗幟,中間作圓者爲太陽,下端作飄遊狀者則爲旗幟之投影;“中”是上古時期各氏族部落共有的宗教信仰和道德觀念,這種信仰和觀念來自于原始初民共有的太陽崇拜,“中”字的原始義卽來源於初民對太陽的認識;《國語·魯語》有“日中考政”之說,《詩》毛傳有“教國子以日中爲期”之謂;“中”字的原始義卽取象於太陽神中午時分公正直照、不偏不倚的特徵 江林昌:《清華〈保訓〉篇“中”的觀念》,《光明日報》2009年8月3日;又見江林昌:《淺議清華簡〈保訓〉篇“中”的觀念》,《出土文獻》第一輯,中西書局2010年版,第76-77頁。。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公佈的《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保訓釋文》便將“中”解釋爲中正、中道 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保訓釋文》,《文物》2009年第6期。,楊朝明先生強調《保訓》的“中”和儒家的“
李學勤:《周文王遺言》,《光明日報》2009年4月13日。
李學勤:《論清華簡〈保訓〉的幾個問題》,《文物》2009年第6期。
江林昌:《清華〈保訓〉篇“中”的觀念》,《光明日報》2009年8月3日;又見江林昌:《淺議清華簡〈保訓〉篇“中”的觀念》,《出土文獻》第一輯,中西書局2010年版,第76-77頁。
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保訓釋文》,《文物》2009年第6期。
參見劉國忠、陳穎飛:《清華簡〈保訓〉座談會紀要》,《光明日報》2009年6月29日。
王輝:《也說清華楚簡保訓的“中”字》,《古文字研究》第28輯,中華書局2010年版,第471-474頁;汪之誠:《“中”:中國文化的大智慧——余敦康訪談錄》,《博覽群書》2010年第1期;黃人二:《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寶訓〉校讀》,《考古與文物》2009年第6期;梁立勇:《保訓的“中”與“中庸”》,《中國哲學史》2010年第3期;梁濤:《清華簡保訓的“中”爲中道說》,孔子2000網“清華大學簡帛研究”專欄,/admin/lanmu2/jianbo.htm,2011年4月19日。
趙平安:《關於〈保訓〉“中”的幾點意見》,《中國史研究》2009年第3期。
李守奎:《〈保訓〉二題》,《出土文獻》第一輯,中西書局2010年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