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艺术功用的后现代诠释——约翰?凯利《艺术有什么用?》批评
谢江南刘洪涛
内容提要:英国批评家约翰?凯利《艺术有什么用?》一书讨论了艺术品的定义、高雅艺术与大众艺术孰优孰劣、艺术能否改善人类等重大问题。凯利认为,对艺术品的定义是完全主观的,你认为某物是艺术品,它就是艺术品。大众艺术表达的情感远比高雅艺术表达的情感更广泛、更持久、更符合人类的普遍需要,因此它比高雅艺术更优越。对高雅艺术的追捧背后隐藏着阶级偏见和特权思想。艺术品具有净化心灵、完善道德、协调人类关系的功能的说法是缺乏事实根据的。凯利对艺术的“污名化”论断对经典艺术理论构成巨大的冲击。如何应对凯利提出的艺术问题,完善和发展我们的艺术理论,是摆在文化工作者面前的艰巨任务。
关键词:艺术品后现代高雅艺术大众艺术污名化中图分类号:15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5529{2008)01.0109.
[Carey,John.WhatGoodAretheArts?London:FaberandFaber,2005.]
文学艺术批评界总不乏离经叛道者,英国批评家约翰?凯利(JohnCarey)就是新近出现的一位。这位前牛津大学英语教授、伦敦《星期日泰晤士报》首席书评家、2005年首届布克国际文学奖评委会主席,在其新近出版的《艺术有什么用?》的著作中,对艺术品的传统定义、高雅艺术是否比大众艺术更优越、艺术能否有效地改善人性等基本的艺术问题,提出了有力的质疑。他的结论是颠覆性的。他全盘否定了西方自18世纪以降,人们对艺术社会功用的正面看法,怀疑艺术存在的合法性。在他看来,所谓艺术是“神圣的”,艺术“在灵魂的最深处激起爱’’,它比实际生活拥有“更高的真实,更坚实的存在”,它表达的是“永恒”和“无限”,它“揭示了世界最内在的本质”,等等,这些说法都是夸大其辞,是经不起推敲论证的。这种“污名化”的结论由于作者提供的大量实例而难以撼动,因而对经典的艺术社会功用理论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如何应对新形势下的新挑战,完善和发展我们的艺术功用理论,是摆在艺术美学工作者面前的艰巨任务。
一、你认为某物是艺术品,它就是艺术品
经典艺术理论告诉我们,艺术品属于事物的特殊种类,它包含着某种神秘成分,如黄金分割比例,或先验、普遍、永恒的真理;艺术之奥不是人人都能够鉴赏领悟,只有那些天赋高超之人,在纯粹沉思和内省状态中,才能够加以辨析和证实。习惯于接受这一理论的读者听了凯利的结论肯定会目瞪口呆,因为他说:“艺术品之所以成为艺术品,是因为有人认为它是艺术品。”“你认为是,它就是;如果你认为不是,它就不是。”(Carey:29—30)凯利的结论揭去了包裹了艺术两百多年的神圣外衣,把艺术还原为庸常凡俗之物,并且把艺术的认定权交到普通人手中。在此主观性、任意性极强的标准面前,任何东西都可以成为艺术品。你可以对凯利的结论嗤之以鼻,但面对凯利提供的大量实例却未必能够给予有力辩驳。大家都承认《最后的晚餐》、《哈姆莱特》以及贝多芬的《第五交响乐曲》是艺术品。当年马塞尔?杜尚“恶搞”达芬奇,给他的蒙娜丽莎画像添上一撇胡子,取名为《L?H?O?o?Q》,现在人们或许也勉强接受这是一件艺术品。但如果有人给展览会送上一件陶瓷小便池,或把自己的粪便装在罐头盒里,或把血液冷冻后甥成一尊自己的头像,或让观众参观一座空无一物的美术馆,你还能说它们是艺术品吗?事实上,这些与人们关于艺术的普遍认知相反的东西,都出自艺术家之手。陶瓷小便池的作者是现代艺术大师杜尚,罐装粪便的作者是鼎鼎有名的意大利艺术家皮耶罗?曼佐尼,血液塑像的作者是雕塑家马克?昆恩,把空空荡荡的美术馆作为自己展品的是概念艺术的先驱伊夫?克莱恩。并且,这些“艺术品”还受到艺术界及收藏家的追捧。上述事例说明,从客体类别上无法区分什么是艺术品。那么是否可以把作者的身份作为判断的依据,只有艺术家完成的作品才是艺术品呢?的确,这种看法有相当的民意基础。2003年10月,一位名叫阿隆?巴沙克的男子擅闯威廉王子二十一岁的生日晚会,结果被告上法庭。就是这位巴沙克,曾在牛津的现代艺术美术馆里骚扰了查普曼兄弟举办的名为“对创造的蹂躏”的展览。查普曼兄弟在艺术大师戈雅的一系列版画上添加上一些卡通人物的脑袋,然后宣称这是自己的艺术创作。巴沙克一边向查普曼兄弟的“作品”泼洒颜料,一边高喊“戈雅万岁!”在法庭辩护中,他声称他正在利用别人的作品进行创作,正如查普曼兄弟改编戈雅的作品一样。但最后巴沙克还是以“肆意毁坏艺术品”被定罪。法官显然认为,查普曼兄弟是艺术家,所以他们的创作是艺术品;巴沙克不是艺术家,他的行为就构成了犯罪。但如果依此标准衡量法国艺术家奥兰的换脸手术,它就不是艺术品,因为手术的施动者是外科医生。那场90年代初的手术轰动一时。奥兰要求医生为她实施了一系列手术,以重造她的脸,使之符合男性眼中女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