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重话语空间对高校思政课话语体系建构影响.docVIP

多重话语空间对高校思政课话语体系建构影响.doc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本文档共2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多重话语空间对高校思政课话语体系建构影响

多重话语空间对高校思政课话语体系建构影响   摘 要:在文化全球化、知识信息化、价值观念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 “高校思政课”)话语体系的建构主要面临两方面的挑战:一是如何在内容与形式上努力增强其系统性、时代性和有效性;二是在教学实施与学生知识和价值的内化过程中如何跳出多重话语空间的影响场域,或者某种程度上说是如何实现对多重话语场域的正视、解构与融合。因此,通过分析国内官方-民间话语空间、中国话语的国际-国内话语空间对思政课话语体系的影响与辐射,试图揭示不同场域的话语空间本身的对峙与互动,及其对思政课话语体系的挤压与推动,进而引发思政课话语体系建设中对如何实现多重话语空间的解构与融合进行探索与思考。   关键词:话语空间;话语体系;高校思政课;融合   中图分类号:G641 文?I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5833(2017)11-0034-09   话语空间是指话语生产、作用以及发生效力的范围和场域。话语即权力,正如诺曼?费尔克拉夫指出的,“话语不仅反映和描述社会实体与社会关系,话语还建造或‘构成’社会实体与社会关系;不同的话语以不同的方式构建各种至关重要的实体,并以不同的方式将人们置于社会主体的地位”1。话语空间是话语的载体,也是支撑和延展话语权的场域,某种程度上,占据了话语空间就意味着占据了话语权,话语空间决定了话语权的辐射力度和范围。伴随全球化进程的深入推进和中国社会的急速变迁,利益阶层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在国内话语场域中,民间思潮与话语表达呈现日渐多元的趋势,而官方话语相比较显得严肃与单一;在国际话语场域中,由于西方思潮与西方话语的多元与强势,使得中国话语在走出国门后面临新的挑战与话语权的争夺。高校思政课话语体系作为一种具有特殊意义和功能的教育话语,辗转在多重话语空间之间,深受其推动与挤压。   一、官方-民间话语空间的形成与对峙及其对高校思政课话语体系的挤压   (一)(国内)官方-民间话语空间的内涵与形成   所谓“官方话语空间”又称“政府话语空间”,多指由党和政府等官方机构传达政策、发布权威信息而形成,以政府文件公告、新闻发布会、大众媒介等为传播载体,以报道和公报等作为表达方式而形成的话语空间形式。而所谓“民间话语空间”,是指长期积聚形成的各种民间思潮(如老左派、新左派、民主社会主义、新儒学和民粹主义等),由于个人言论相对宽松而形成一个与官方话语相对独立并有一定交错的话语空间,主要以互联网、自媒体、手机短信和各种人际传播渠道为载体1。其话语主体主要包括网民个人(一般网民、网络意见领袖或在网络中发表言论的传统精英)或网络群体(网络社交群、专门组织并操作网络舆论活动的“网络水军”等),其阵地主要依托互联网,表达载体通常体现为网站评论、博客撰文、微博动态等。民间话语体现为民间情绪和利益的表达,反映了特定时代民众的生存状态、权力诉求和社会理想,对主流话语起着潜在的消解、反抗以及建构作用,成为民主政治建设的原始动力2。   官方-民间话语空间的形成与对峙肇始于社会利益群体的分化,民众权利意识的觉醒和勃兴。长期以来,国家作为主流意识形态表达的主要主体,借助报刊、广播、电视等媒介,自上而下地传达党和国家的政策与思想,由于政策性的语言在传达过程中具有权威性、高效性、简练性等特点,成为我国党和政府的政策与文件话语的主要表达形式。在高度统一化的总体性社会中,“文件政治”大行其道,大量的政府决策以文件的形式呈现,其宣传与执行极具强制性,在“强国家-弱社会”以及整齐划一的模式下,民众对国家与政府的决策主要体现为一种单向度的被输入,既缺乏反馈意识也缺少反馈渠道,民间话语空间被官方话语统领和笼罩,公共话语空间总体呈现为一元化的官方话语空间。改革开放后,随着对外开放的持续深入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主体意识的觉醒和利益诉求多元格局的形成,激发了民众对于利益表达和公共事务参与的强烈诉求与渴望。与此同时,网络新媒体的飞速发展和普遍应用,其便捷性、开放性和隐匿性的突出特征,使其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也是民众利益和诉求表达的最佳通道。民间表达意识的觉醒和表达途径的生成,使得原本一体化的公共话语空间开始出现结构性的变化,一分为二,形成两个舆论场。一个是国家电视台、国家通讯社等“主流媒体舆论场”,忠实地宣传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个是依托于人际传递特别是互联网传播的“民间舆论场”,人们在微博、QQ、微信上议论时事,针砭时弊,品评政绩。两股力量――官方话语与民间话语在公共话语空间中就话语权利(Right)和权力(Power)进行着激烈的交锋和碰撞,并围绕公共信息进行“博弈”,旨在争夺公共话语空间的中心舞台,从而最终形成官方-民间双重话语空间。   (二)官方-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30****976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