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计算机辅助设制造实验指导书
Hewlett-Packard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
实验指导书
姜志宏
2012-6
该指导书为工业工程专业学习设计,旨在增强学生工业背景、计算机应用能力。
配套教材:刘极峰.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高等教育出版社
目 录
TOC \o 1-3 \h \z \u HYPERLINK \l _Toc369595258 实验一 AutoCAD绘制三维实体的方法和技巧 PAGEREF _Toc369595258 \h 3
HYPERLINK \l _Toc369595259 实验三 梁平面框架结构的有限元分析 PAGEREF _Toc369595259 \h 7
HYPERLINK \l _Toc369595260 实验四 基于MATLAB语言的机械优化设计 PAGEREF _Toc369595260 \h 12
HYPERLINK \l _Toc369595261 实验五 用Matlab进行数据拟合 PAGEREF _Toc369595261 \h 16
HYPERLINK \l _Toc369595262 实验六 用MATLAB实现拉格朗日插值、分段线性插值 PAGEREF _Toc369595262 \h 20
HYPERLINK \l _Toc369595263 实验七 SimMechanics建模及机构系统仿真 PAGEREF _Toc369595263 \h 25
HYPERLINK \l _Toc369595264 实验八 开目KMCAPP工艺编制 PAGEREF _Toc369595264 \h 38
HYPERLINK \l _Toc369595271 实验九 数控车编程与仿真实验 PAGEREF _Toc369595271 \h 57
HYPERLINK \l _Toc369595272 实验十 数控铣床模拟编程 PAGEREF _Toc369595272 \h 64
实验一 AutoCAD绘制三维实体的方法和技巧
一、实验目的
1. 熟悉创建实体的命令及功能;
2. 掌握实体的编辑及三维操作;
3. 绘制如图7-1所示的三维实体。
图7-1 组合体
二、实验设备
1. 586以上主机一台
2. 显示器
3. 鼠标器
4. 键盘
5. 打印机或绘图仪
三、实验内容:
创建图7-1所示立体的三维实体模型。
绘图步骤:
1. 分析图形:该立体可分为由左右对称的两个耳板和中间开有矩形槽的空心圆柱组成。
2. 绘制平面图形,并把俯视图上的左右两个耳板创建成面域。
绘图(下拉式菜单)→边界→边界创建→面域→拾取点→拾取内部点↙
3. 单击(西南等轴测)图标,视图显示方式为轴测图。
单击(建模工具栏)→拾取俯视图中左右耳板、耳板上的圆→指定高度6↙
单击(建模工具栏)→拾取俯视图中间的两个圆→指定高度20↙
拉伸后如图7-2所示。
4. 在俯视图上绘制10×40的矩形,并定义成面域。
单击(建模工具栏)→拾取矩形→指定高度6↙
以长方体上表面中心为基准,将其移动到圆柱顶面;使长方体的上表面中心与圆柱顶面
图7-2 在俯视图上拉伸出立体
的圆心对齐,如图7-3所示。
5. 单击(差集)→拾取大圆柱、左右两个耳板↙→小圆柱、长方体、耳板上的两个小圆柱↙;
6.单击(并集)→窗选所有实体↙→完成实体绘制如图7-4所示。
7. 单击(概念视觉样式)↙,效果图见图7-5所示。
图7-3 移动长方体到圆柱上端面
图7-4 布尔运算结果
图7-5 着色后效果
实验三 梁平面框架结构的有限元分析
实验目的:了解MATLAB有限元分析功能;
了解有限元分析的过程;
实验内容:
如图3-19所示的框架结构,其顶端受均布力作用,结构中各个截面的参数都为:,,。试基于MATLAB平台求解该结构的节点位移以及支反力。
图3-19 框架结构受一均布力作用
步骤:对该问题进行有限元分析的过程如下。
(1) 结构的离散化与编号
将该结构离散为3个单元,节点位移及单元编号如图3-20所示,有关节点和单元的信息见表3-5。
(a) 节点位移及单元编号
(b) 等效在节点上的外力
图3-20 单元划分、节点位移及节点上的外载
(2) 各个单元的描述
首先在MATLAB环境下,输入弹性模量E、横截面积A、惯性矩I和长度L,然后针对单元1,单元2和单元3,分别二次调用函数Beam2D2Node_ElementStiffness,就可以得到单元的刚度矩阵k1(6×6)和k2(6×6),且单元2和单元3的刚度矩阵相同。
E=3E11;
I=6.5E-7;
A=6.8E-4;
L1=1.44;
L2=0.96;
k1=Beam2D2Node_Stif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