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广东高考学业水平测试单元达标测试【七】 第七单元 古代中国的经济 考点1 古代农业、手工业的发展 考点2 古代商业的发展与经济政策 单元达标测试 1.铁犁牛耕是农业耕作技术的革命性的突破,它在中国最早出现于【】 A.商朝时期 B.春秋战国时期 C.秦汉时期 D.隋唐时期 铁犁牛耕 春秋战国时期产生,是我国古代农业的最主要生产方式·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和井田制的解体·推广铁器牛耕 唐朝的农业迅速发展,其重要原因之一是铁犁牛耕进一步推广。在黄河流域乃至今甘肃、新疆地区,铁犁牛耕已普遍用于农业生产。 单元达标测试 2.中国古代农耕方式演变的趋势是【】 A.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铁犁牛耕 B.石器锄耕-刀耕火种-铁犁牛耕 C.铁犁牛耕-刀耕火种-石器锄耕 D.石器锄耕-铁犁牛耕-刀耕火种 刀耕火种 刀耕火种是新石器时代残留的农业经营方式。又称迁移农业,为原始生荒耕作制。先以石斧,后来用铁斧砍伐地面上的树木等枯根朽茎,草木晒干后用火焚烧。经过火烧的土地变得松软,不翻地,利用地表草木灰作肥料,播种后不再施肥,一般种一年后易地而种。 石器锄耕 距今七八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母系氏族公社),耒耜的发明和使用,使人类进入石器锄耕时代,夏商周石器主要还是使用石器和骨制农具,仍属于石器锄耕时代 单元达标测试 3.在2008年汶川地震中,位于成都平原的一座2000多年前的大型水利工程经受住了考验,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智慧。这一著名的水利工程是【】 A.三峡水利工程 B.坎儿井 C.都江堰 D.黄河小浪底水利工程 都江堰 都江堰是世界文化遗产(200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世界自然遗产(四川大熊猫栖息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都江堰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城西,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始建于秦昭王末年(约公元前256~前251)[1]?,是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前人鳖灵开凿的基础上组织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由分水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等部分组成,两千多年来一直发挥着防洪灌溉的作用,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至今灌区已达30余县市、面积近千万亩,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仍在一直使用,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凝聚着中国古代汉族劳动人民勤劳、勇敢、智慧的结晶。 都江堰风景区主要有伏龙观、二王庙、安澜索桥、玉垒关、离堆公园、玉垒山公园、玉女峰、灵岩寺、普照寺、翠月湖、都江堰水利工程等。 单元达标测试 4. 4.右图出土于今陕西省的东汉画像石中的农耕图,从中可以得出的正确信息有【】 A.牛耕技术最早出现于东汉 B.东汉时期没有一牛挽犁的耕作技术 C.东汉时期开始使用曲辕犁 D.东汉时期有耦犁进行耕作的技术 东汉 画像石 所谓汉画像石,实际上是汉代地下墓室、墓地祠堂、墓阙和庙阙等建筑上雕刻画像的建筑构石。 所属建筑,绝大多数为丧葬礼制性建筑,因此,本质上汉画像石是一种祭祀性丧葬艺术。 画像石不仅是汉代以前中国古典美术艺术发展的颠峰,而且对汉代以后的美术艺术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中国美术史上占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 单元达标测试 5.观察图片,图一到图三的变化反应出的最准确的信息是【】 A.铁农具的使用范围日益扩大 B.铁农具在农业生产中占据主导地位 C.工具改良是古代农业的重要特点 D.生产工具的改进经历了三个阶段 骨耜 骨耜是用偶蹄类动物的肩肿骨制成的。 其上端厚而窄,是柄部;下端薄而宽,是刃部。柄部凿一横孔,刃部凿两竖孔。横孔插入一根横木,用藤条捆绑固定。两竖孔中间安上木柄(即来),再用藤条捆绑固定。这样,一件骨耜就制造出来了。使用时,手持骨耜上的木柄,用脚踏插入横孔的木棍,推耜入土,然后手腕一翻,就能掀起土来。骨耜比石器轻便灵巧,而且表面光滑,不容易沾泥,适宜在江南水田里使用。 骨耜的使用,充分地显示了河姆渡人的聪明智慧。 这种器物用鹿、水牛的肩胛骨加工制成,是河姆渡文化的典型农具。 用它挖土,既可以减轻劳动强度,又能提高劳动效率。 石犁 中国在原始社会就出现了石犁。黄河流域在今河南、山西境内发现了仰韶、龙山文化的石犁;在长江下游包括今江苏、浙江、上海一带发现了崧泽、良渚文化的石犁;在华北的内蒙、河北北部、天津等地发现了红山文化的石犁。此外,东北吉林等地也发现了新石器时代的石犁。这些石犁形状呈多样性,有杏叶形、桂叶形、三角形、舌形、矛头形、鞋底形;大小有长10几厘米至50厘米不等。时间上距今约在七千多年至四千多年之间。 六角形铁锄 铜绿山六角铁锄,西汉六角形铁锄2件。1件基本完整,锄板平,上部凸出方斗形銎,全长10.5厘米,上宽17.5厘米,两角有残缺。銎长 4厘米,宽3.5厘米,深2厘米。锄板正面,除刃沿外,各边都有一条平行于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