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冠心-dkl

病历摘要 患者,男性,60岁,工人,已婚。因胸闷伴阵发性胸骨后闷痛压塞感2年,发作频繁伴夜间胸闷、气促1个月入院。患者于2年前在骑自行车上桥时出现胸骨后闷痛,似压塞感,每次持续3~5分钟,同时向左肩背部放射。下车休息后可缓解。近1个月来胸痛发作较前频繁。每天2~3次,且走路较快时即能诱发,伴有胸闷、夜间不能平卧,含化硝酸甘油疼痛能缓解。 病历摘要 既往有高血压史10年,高脂血症史8年。无烟酒嗜好。无慢性支气管炎史。父亲有高血压及冠心病史。 体格检查:T37℃,P80次/分,R20次/分,BP 165/112 mmHg。 发育正常,较肥胖。两肺底闻及较细湿啰音。心界向左下扩大,心率80次/分,律齐,心尖部闻及3级收缩期吹风样杂音,较粗糙,向左腋下传导,第一心音低钝,A2﹥P2。 病历摘要 实验室检查:尿常规正常。血总胆固醇6.0mmol/L,甘油三酯4.2mmol/L HDL-C 1.03mmol/L,LDL-C 4.93mmol/L,Apo-A 0.94g/L,Apo-B 0.98g/L。心电图示窦性节律,I、avL、V4~V6导联ST段水平样压低0.1mv,T波倒置,Sv1+Rv5=4.2mV。胸部X线:两侧肺野肺纹增多增粗,肺门阴影增大,心影向左下扩大。心脏超声示左心室轻度扩大,左室舒张功能减退。血糖5.2mmo/L。 冠状动脉粥样 硬化性心脏病 概 念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HD)指: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腔阻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而引起的心脏病。 它和冠状动脉功能性改变(痉挛)一起,统称为冠状动脉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亦称缺血性心脏病 流行病学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器官病变的最常见类型 本病多发生在40岁以后,男性多于女性,脑力劳动者较多 在欧美国家本病极为常见,美国占人口死亡数的1/3~1/2,占心脏病死亡数的50%~75%,在我国,约占心脏病死亡数的10%~20% 在住院心脏病患者中本病所占比例,也随年代不断增加 病 因 1、高脂血症 2、高血压 3、高血糖 4、高年龄 5、吸烟 6、性别 7、高体重 8、活动过少 9、A型性格 10、饮食 11、遗传因素 发病机制 内皮损伤反应学说:各种危险因素损伤内膜→炎症反应→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 脂肪浸润学说:LDL和VLDL特别是氧化修饰的LDL,经损伤的内皮细胞或内皮细胞裂隙→中膜,平滑肌细胞增殖、吞噬脂质→泡沫细胞,脂蛋白又降解而释出各种脂质,刺激纤维组织增生,共同构成粥样斑块。 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学说:粥样斑块实际上是机化了的血栓,并非真正的粥样斑块。 分 型 无症状型冠心病   心绞痛型冠心病   心肌梗死型冠心病  缺血性心肌病型冠心病  猝死型冠心病   防 治 一、一般预防措施 1、维持正常体重 2、适当运动 3、健康生活方式 4、积极治疗相关疾病 防 治 二、药物治疗 (一)调脂药物 1、主要是他汀类药物——降低TC、TG、LDL,升高HDL。且有抗炎、保护血管内皮、稳定斑块的作用。 常用有辛伐他汀类、氟伐他汀类等 2、贝特类——降低TG,升高HDL。 3、烟酸类——降低TG、TC、升高HDL以及扩张周围血管。 4、胆酸螯合树脂——阻断胆固醇吸收,加速LDL清除。 防 治 二、药物治疗 (二)抗血小板药物 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 (三)抗凝药物 肝素、低分子肝素 (四)其他 硝酸脂类、ACEI、 β-R阻滞剂。 三、介入治疗和外科手术治疗。 预 防 一级预防: 二级预防:ABCDE原则 A:阿司匹林、抗心绞痛。 B:β-R阻滞剂、控制血压。 C:调脂、戒烟。 D:控制饮食、治疗糖尿病。 E:运动、健康教育。 心绞痛 概 念 心绞痛: 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肌急剧的、暂时的缺血与缺氧所引起的以发作性胸痛或胸部不适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 概 念 其特点为阵发性的前胸压榨痛感觉,主要位于胸骨后部,可放射至心前区和左上肢. 常发生于劳动或情绪激动时,持续数分钟,休息或用硝酸酯制剂后消失. 可为闷痛、隐痛、压榨痛,但绝非“绞痛”. 发病机制 疼痛机理 疼痛的直接因素是: 心肌缺血缺氧---酸性代谢产物增多---心脏植物神经的传入神经末梢----经1—5胸交感神经节及相应脊髓段---大脑---疼痛感觉。 疼痛机理 疼痛的放射部位: 这种痛觉反映在于植物神经进入水平相同脊髓段的脊神经分布区域,即胸骨后及两臂的前内侧与小指,尤其是在左侧,而多不在心脏部位 疼痛机理 疼痛的直接因素是:心肌在缺血缺氧的情况下,心肌内酸性代谢产物增多,刺激心脏植物神经的传入神经末梢,经1—5胸交感神经节及相应脊髓

文档评论(0)

189****101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