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析唐代落第诗中士子
浅析唐代落第诗中士子
摘 要:伴随着科举制度的产生,唐代社会出现大批落第士子,他们所述诗歌反映了落第者的行为活动和心理状态。傅璇琮说:“唐人以科举为题材的诗篇,还是以写落第的作品为最好。”[1] 落第诗反映了当时落第士子的生活及其心态。对待落第,每人的态度都有所不同。有的矢志不渝考科举,有的失意归隐避山林,有的尊崇道士求学仙,有的进入幕府做幕僚。随着他们各自的选择,士人的心态也呈现出多样化的倾向。本篇论文从落第原因、落第人的生活、落第人的心态及归宿四个方面来阐述问题,来反映唐代社会的士风民俗,展示落第士子真实的生存状态。
关键词:落第诗 落第士子 心态
一、绪论
科举制度的产生,改变了世胄蹑高位的情况,为庶族寒门子弟踏入仕途打开了方便之门,但进士及第毕竟录取少数人。据统计,唐代一朝录取的进士科人数每年在25人左右,而落第者高达几千,如此大的比例,致使社会上产生了大批的落第举子。落第无情地刺激了士人的灵魂,引发了他们对人生诸多问题的思索并叙之成诗,通过这些诗去感受当时士人们失意时凄楚的心灵感受和精神世界。
二、落第诗产生的原因
唐代开科取士,选拔人才。但由于唐代科举考试制度尚不成熟完善,以及一些人为因素的干扰,良才落第的情况时有发生。
(一)进士科热
唐代人以文学才华相尚,社会各阶层人士都崇尚诗赋文才,这种风习影响了社会对进士科的看重。唐朝设科举以网罗天下英雄豪杰,三百年间,得人者莫盛于进士科。唐德宗时期,权德舆三知贡举,录取进士七十二人,其中拜相者多达十人,唐人以此为美谈。德宗以后,台省要职和宰相人选,多为进士出身者所据。
随着进士及第者在仕途中的地位日益提高,进士科也就日益贵盛,“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 薛元超以门荫入仕,高宗朝官至宰相,富贵过人,却仍为没有进士出身而引为平生憾事。赴举的人数在递增,而进士录取名额基本不增加,这必然导致落第比例增大,落第的人数也便越来越多。
(二)考官取人的主观随意性
科举考试,考官很重要。考官常凭个人好尚、学识水平品评考卷。进士科考试的最重要内容是文章诗赋。对文章诗赋的评阅,在很大程度上受主考官个人的学识水平与兴趣好尚的主观倾向的影响。
《唐语林》卷三《识鉴》载,考生张昌龄、王公瑾并有文辞且?振京邑,应是理所当然入选进士的,可惜他们偏偏碰到一位不喜文章浮艳的主考官,文章被判为下等而落第。
更有甚者,主司以学识以外的因素掺入评判之中,则令考生无路以入。如《北梦琐言》记载,赵崇知贡举,对考生张策返俗应举不满,十度知举而十度斥之。张策改应制举博学宏辞科,偏巧又碰上赵崇任当年制举的考官而黜之,被考官逼得走投无路。
(三)极权干预
唐代科举的历史上,出现极权干预的事件非常多,主要来源于两方面:一是皇权干预;一是相权干预。
1.皇权干预
在中国封建社会,皇帝享有至高无上的特权。皇权可以直接影响到科举录取的结果,对举子的命运产生重大影响。
贞元十三年,陈诩、独孤申叔等二十人登进士第。时礼部侍郎吕渭知贡举。试《西掖瑞柳赋》《龙池春草》诗。《登科记考》卷十四按:
是年德宗以有司出赋题不悦,宰相喻使减人数,十余人已得复黜。[2]
本已被考官放及第的独孤朗兄弟等十人,却因皇帝对试题不满,复又黜落。在皇帝极权的干预下,及第与落第只是一句话的事。
2.相权干预
开元年间有规定:进士放榜后,将所试杂文及策送中书门下即宰相详覆。但在实行时,详覆却为宰相干扰科举取人提供了方便。宰相取舍举人既如此易如反掌,例如本已被考官录取的举子因与近期的叛乱者同名,便被宰相除名。如果考试前能得到宰相的称誉,登第就会容易得多。另一方面,宰相黜落举子也是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如《唐语林》记载:韦保衡与杜让能不睦,及保衡为相,便使让能久困场屋不得一第。甚至宰相的权力可以延伸至其子弟,去干预科举考试,例如晚唐时令狐?槔?用父权干预科举等。
三、落第后士子的活动
(一)居京苦读
在中国古代,读书人主要目的是 “学而优则仕”,入仕不仅能够实现横渠四句的人生理想,又能够改变个人的生活状况和社会地位。入仕,成为士人心头的头等大事。即使终身不第,依然不能消除他们对科举的执着与迷恋。诗人们下第后,于帝里长安租借舍居,闭门辞客读书吟诗。许棠《寄江上弟妹》诗云:“无成归未得,不是不谋归”;许棠应举多年不第,其《陇州旅中书事寄李中丞》诗云:“三伏客吟过,长安未拟还”。盂郊《夜感自遣》诗有云:“夜学晓未休,苦吟神鬼愁。”这些诗句生动地描述了落第举子吟诗的勤苦和状态。
(二)另寻捷径
有唐一代,隐逸风尚遍及士林。而礼遇隐士的也成了一项不成文的国策。有一部分落第士人企图借假隐居求仕。他们隐逸山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