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实验班)第三次月考地理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VIP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实验班)第三次月考地理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

  1. 1、本文档共1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实验班)第三次月考地理试题 word版含解析

PAGE 育才学校2017-2018学年第二学期(实验班)第三次月考 高一地理 全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90分钟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读“某区域示意图”,回答各题。 1. 图中交通路线修建的主要区位因素是 A. 自然条件和资源分布 B. 生态保护和资源分布 C. 聚落分布和自然条件 D. 聚落分布和文化交流 2. 图中聚落间主要运输方式的特点是 A. 机动灵活,周转快,装卸方便 B. 速度快,运量小,运费高 C. 运量大,速度慢,连续性差 D. 运量大,速度快,连续性强 【答案】1. C 2. A 【解析】试题分析: 1. 图中公路、铁路、高速公路多沿河分布,连接多数聚落,因此交通线修建的主要区位因素是聚落分布和自然条件。 2. 图中聚落间主要运输方式为公路运输,公路运输有机动灵活、周转速度快、装卸方便的特点。 读“中国农业区划委员会对我国各地的土地生产潜力和最大可能人口密度估算的部分数据”,完成下列各题。 3. 造成两地区土地生产潜力差异的原因是 ①光照 ②地形 ③土壤 ④热量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4. 青藏地区环境人口承载力的特点是 ①域广大,资源丰富,环境人口承载力大 ②地处内陆,气候干旱,环境人口承载力小 ③地理环境“高、寒”,生态脆弱,环境人口承载力小 ④充分利用该地区丰富的太阳辐射能,可提高土地生产潜力和环境人口承载力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答案】3. D 4. B 【解析】 3. 两地区土地潜力差异大的原因主要是两个地区自然环境的差异,青藏高原地区以山地和高原为主,而长江中下游地区以平原为主;青藏高原由于海拔较高,热量不足,而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位于亚热带季风区内,热量充足。因此②④正确,故答案选C项。 4. 青藏高原生态环境脆弱,尽管资源丰富,但环境承载力小;地处内陆,气候干旱是我国西北地区的典型特征,不是青藏高原特点。一个地区的环境承载力是可以不断变化的,随着技的进步,一个地区的环境承载力会不断增加,青藏地区太阳能丰富,充分利用该地区丰富的太阳辐射能,可提高土地生产潜力和环境人口承载力。因此③④正确,故答案选D项。 读模拟人口迁移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5. 属于国际人口迁移的有 A. ②③ B. ③④ C. ④⑤ D. ⑥⑦ 6. 属于国内城市化的有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②④ 7. 与P、Q两国目前人口迁移情况类似的两个国家是 A. 中国、澳大利亚 B. 墨西哥、中国 C. 墨西哥、美国 D. 美国、澳大利亚 【答案】5. B 6. A 7. C 【解析】试题分析: 5. 国际人口迁移是指人口跨国界并改变住所达到一定时间(通常为1年)的迁移活动。从图中可以看到只有③④跨过国界,③④是国际人口迁移,选择B。 6. 城市化是指随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其社会由以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型社会向以工业(第二产业)和服务业(第三产业)等非农产业为主的现代城市型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方向是从农村到城市。选择A。 7. P国人口主要为农村向城市转移,主体表现为城市化。同时向外国人口迁移,应该为发展中国家。Q国人口有农村向城市转移,有城市向农村转移,同时接纳外国人口迁移,应该为发达国家。中国、澳大利亚符合,选择A。 【考点定位】城市化 【知识拓展】 城市化,一般指人口向城市地区的过程。地区集聚和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 郊区城市化,人口的主要流向是城市中、上阶层人口移居市郊或外围地带,这就是郊区城市化。 逆城市化,20世纪7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以及一些大城市中心市区郊区人口向外迁移,迁向离城市更远的农村和小城镇,出现了与城市化相反的人口流动的现象。逆城市化也称城市中心空洞化。逆城市化不是城市化的衰败,而是城市化扩展的一种新形式,它是建立在城乡差别近于消失、形成一体化的基础上,乡村、小城镇的交通、水、电、信息等设施完善,再加上优越的自然风光,吸引了久在城市中面对浑浊空气、噪声的大城市居民到乡村、城镇暂住、定居,从而导致逆城市化现象,如美国、西欧的一些发达国家,逆城市化现象明显。 具体表现在大城市中心区萎缩,中小城镇迅速发展;乡村人口数量增多,城市人口向乡村居民点和小城镇回流。 欧洲某河流入海口附近河道示意图,图中虚、实线分别表示夏、冬季节水面宽度。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8. 下列关于该河流的描述,正确的是 A. 有冬汛和凌汛现象 B. 夏季输沙量较冬季大 C. 河流径流的季节变化大 D. 径流量随气温变化 9. 关于图中区域,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pengyou2017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