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 植物病毒与类病毒 2.1 植物病毒 公元10世纪(北宋),人工免疫预防天花(中国); 1798,英国人Edward Jenner发明牛痘疫苗; 1576 荷兰人Charles de Lieclase描述郁金香杂色; 1886 Mayer, 传毒实验(TMV); 1892 Ivanovski (俄) 发现TMV的致病因子能穿过细菌过滤器; 1898 Beijerinch(荷兰),病毒学之父,提出病原不是细菌,而是“可过滤性病毒” 1935 Stanley TMV蛋白结晶,获诺贝尔奖。 2 植物病毒与类病毒 2.1 植物病毒 1991年,Matthews将其定义为: 病毒是包被在蛋白或脂蛋白保护性衣壳中,只能在适合的寄主细胞内完成自身复制的一个或一套基因组的核酸分子。 根据寄主不同,病毒可以分为植物病毒、动物病毒以及噬菌体。 2.1 植物病毒 病毒又称分子寄生物,具有以下特点: (1)形体微小,缺乏细胞结构; (2)基因组只含有一种核酸(DNA或RNA); (3)依靠自身的核酸进行复制; (4)缺乏完整的酶和能量系统; (5)严格寄生性的细胞内专性寄生物。 病毒是一种非细胞形态的生物。 2.1 植物病毒 2.1.1病毒的形态和化学组成 2.1.1.1 形态 一个完整的病毒称作病毒粒体。 主要有3种类型: 线条状、球状和杆状。少数为弹状、杆菌状和双联体状。 2.1 植物病毒 2.1.1.2 化学组成 核酸(RNA/DNA)+蛋白质 2.1 植物病毒 2.1.2 病毒的生物学特性 2.1.2.1 能增殖 病毒只能在寄主活细胞内利用寄主的合成系统、原料和能量来完成它的增殖。 增殖需两个步骤: (1)病毒核酸的复制,从亲代向子代病毒传送核酸性状的过程,即病毒的基因传递; (2)病毒核酸信息的表达,即按照信息RNA的序列来合成病毒专化性蛋白的过程。 2.1 植物病毒 2.1.2.2 具遗传性和变异性 自然发生 人工诱发:物理辐射或化学诱变等。 2.1 植物病毒 2.1.2.3 具抗原性 抗原(antigens):一切能在动物体内诱导产生抗体的物质,都叫抗原。蛋白、蛋白降解物、多糖等。 抗体(antibody):是动物抵抗外来的抗原而产生的一种物质。 抗血清(antiserum):含有抗体的血清。 血清反应:相应的抗原和抗体在体外相遇时 发生的凝集反应(团集成絮状或羽状)或沉淀反应。 专化性 :A抗原只诱导产生A抗体 A抗原只与A抗体发生血清反应 2.1 植物病毒 2.1.3 病毒的理化特性 2.1.3.1失毒温度(钝化温度) 指在10分钟内使病毒失去活力的最低温度.如:TMV,90-95℃;CMV,60-70℃ 2.1.3.2 稀释终点 指病毒汁液保持有致病力的最大稀释倍数。 TMV:100000倍 CMV:10000倍 2.1.3.3 体外保毒期 指病组织汁液在室温( 20-22℃)下保持侵染力的最长时间。 TMV:30天以上 CMV:3-4天 2.1 植物病毒 2.1.4 病毒的分类和命名 2.1.4.1 分类地位 病毒界(非细胞生物界) 病毒分类的依据: (1)构成病毒基因组的核酸类型(DNA或RNA); (2)核酸是单链还是双链; (3)病毒粒体是否存在脂蛋白包膜; (4)病毒形态; (5)核酸分段状况。 2.1 植物病毒 2.1.4.2 病毒的命名 俗名法、数码法、拉丁双名法 俗名法:寄主英文俗名 + 症状 + 病毒二字 香蕉花叶病毒:Banana mosaic virus,BMV 黄瓜花叶病毒:Cucumber mosaic virus, CMV 2.1 植物病毒 2.1.5 病毒的移动和传播 植物病毒从一株植物转移或扩散到其它植物的过程称为传播,而从植株的一个局部到另一局部的过程成为移动。 2.1.5.1 病毒的移动 大部分植物病毒的长距离移动是通过植物的韧皮部进行。 2.1 植物病毒 2.1.5.2 病毒的传播方式 (1) 机械传染(汁液接触传染) 部分花叶型病毒。 (2) 媒介昆虫传染 刺吸式口器昆虫,如:蚜虫、叶蝉、飞虱、木虱 根据获得传毒能力需要的时间和保持传毒能力的时间,可将由昆虫传染的病毒分为三类: 2.1 植物病毒 非持久性病毒:所需得毒饲育时间短。 口针上——唾液 小于4小时 一些花叶型以及易用汁液摩擦方法接种的病毒。 半持久性病毒:得毒饲育时间长可以提高传毒能力,并且得毒的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