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的互通问题研究-社科网.PDF

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的互通问题研究-社科网.PDF

  1.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的互通问题研究-社科网

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的互通问题研究 蔡任 (湖南大学 新闻传播与影视艺术学院,湖南 长沙,410000) 摘要:公共领域在出现伊始,与私人领域间存在着界限分明的绝对对立关系。而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出现 和不断更新,公共领域这一概念的边沿已逐渐延伸至互联网领域,并形成独立于传统公共领域的全新形态。 网络公共领域的出现使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间的界限开始模糊。此外,互联网媒体的发展让信息的传播不 再囿于传统媒体——而依靠网络平台,每一个计算机或移动设备终端都能成为信息的发出者和接收者,这 使得议程设置功能强大的传统媒体受到巨大冲击。加之,自媒体的崛起令人际传播的交互性愈来愈强,公、 私领域间的界限基本打通。是以,本论文将从以下若干问题进行思考与分析:随着媒介形态的变化及发展, 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间的壁垒是以何种方式逐步打通的;公、私领域是否可以随意打通、打通后带来何种 利弊;公、私领域的打通基于何种条件;目前应通过何种方式对公、私领域的打通加以规范和约束。 关键词:公共领域;私人领域;界限;互通;网络媒体 中图分类号: (G206) 文献标识码:(A) “公共领域”最早在古希腊城邦时期形成雏形,而首次对这一概念进行拓展性研究的 是德裔犹太女学者汉娜·阿伦特(Hannah Arendt);随后,德国社会学家尤尔根·哈贝马斯 (Jürgen Habermas)在他的著作《市民社会与政治公共领域》对这一概念进行了更为系统 和详尽的解释,并将其带入公众视野的焦点。哈贝马斯认为,公共领域可以理解为介于公共 权力领域与私人领域之间的一块中间地带:一方面,它作为公共权力的批判空间与其针锋相 对;另一方面,它虽然作为私人领域的一部分,立足于不受公共领域管辖的私人领域,却又 跨越个人和家庭的藩篱,致力于公共事物 (赵红全,2004)。也就是说,公共领域是一种剥 离于政治力量之外,公民对公共事务进行讨论、参与政治活动的空间。当涉及到公共利益相 关事务时,个人形成的公共团体便具有聚会、结社、发表言论的自由。如今,报纸、广播、 电视、互联网等媒体为公共领域搭建了平台。“私人领域”这一概念在中国学者李红春的《当 代中国私人领域的拓展与大众文化的崛起》一文中如是定义:私人领域即“以独立人格为基 础的私人活动或私人交往空间”(李红春,2002)。它是与公共领域相对的概念,突出个人的 自律性、独立性以及自由性,不受政治力量的干预与控制。 一、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的打通之路 纵观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之间长久以来的博弈,公、私领域之间的界限一直饱受政界和 学界的争议,并且这一界限还在随着社会的发展及媒介形态的改变而不断变化。 早在古希腊城邦时代,一些能够聚集人们的场所,如广场、市集街头、咖啡厅等,初步 形成了公共领域的空间雏形,人们可以在这些场所自由发表言论、交换意见并形成小范围内 的舆论声音,而当时的公共领域还未形成有效的约束力。在古代的中国也有类似的场所。例 - 1 - 如,一些部落或村庄在抓到作奸犯科的人时,首领或村长会召集群众村民聚集到菜市或广场 等地点,对作奸犯科之人进行曝光和惩罚;再比如中国古代的茶馆。茶馆将民众拽到家庭圈 子以外展开活动,给人们一个消磨闲暇时光的公共生活环境的同时,也为他们提供与相识或 不相识的人交往的自由空间,使之由“私自”的人成长为公众 (李莉,2013)。但由于物理 空间的局限性,传统社会里的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仍旧保持着二元对立关系,人们无法分身 于私人领域和公共领域两种空间隔离的场所中去。是以,传统社会中的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 是完全隔离、没有打通的。 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大众媒体的出现使得公、私领域间的界限逐渐模糊。以往的公 共领域更加强调物理空间上的“公共性”,而大众媒体为人们的自由意见提供了一个“虚拟” 的平台。报纸、广播、电视等被视作是观点的集散地,这些平台将公众集结,人们可以依托 大众媒体进行信息和观点的分享和交流——报纸开设的读者来信专栏为读者发表自己对某 一公共事务的观点和建议提供机会;广播和电视中听众来电、街头采访等都成为大众对公共 事

文档评论(0)

fengruiling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