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恨此景有多远.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此恨此景有多远

此恨此景有多远   20年来,我都想写写鲍工,但一直未果。如今他已经去世10年,再不能等了。   想写他有三个原因:一是他的一生太曲折、太悲怆、也太有故事性了,超过了作家的虚构;二是他是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典型标本,从他身上正好反映时代特点;三是作为他晚年的唯一忘年知已,我有责任也有义务写他。   鲍工,名鲍录,1919年12月生于江苏常熟,系蚌埠市原电化厂电气工程高级工程师(简历见1993年版《安徽省高级专家人名辞典》第三册P96)。我最初认识并与之交往,完全是出于同情。 1976年7月,我退伍刚分到电化厂不久,一位外貌极为普通的人很快就引起了我的注意。他就是鲍工,当时五十六七岁年纪,衣着朴素得土气,脸上挂着谦卑的微笑,吃饭时胳肢下夹着一只深色的陶碗,踽踽而行到食堂排队打饭。当时我对他的了解只是:儿子因为“反革命”罪被枪毙了,女儿吓疯了;偏偏他的工资又是全厂最高的(从50年代起就是97.5元),比厂里书记和革委会主任都高;他是电气工程权威,外单位的工程技术人员也常常向他请教。——如此而已。谁能想到他的人生内涵竟百倍于此! 二、“鲍公馆”及其传奇家世   1970年他从省机械工业厅设计院间接发配到蚌埠电化厂时,类同管制分子,传说对他的称呼都有专门规定:不准称“鲍工”,也不准称“鲍师傅”,只能称“老鲍”。他的住处更惨,在厂里废弃的氯仿车间的一角,室内只有一块睡板,几只漂白粉箱子,分别充当桌子、凳子,也是他盛放衣物和工具书的容器。与他相伴的只有次氯酸钠工段散发的氯气、还有大白天乱窜的老鼠……。   当时很少有人敢跟他打交道。他也自知“身份”而深居简出。我却出于同情多次出入其住处,或去请教问题,或找他聊天,或偶尔带未婚妻去为他拆洗被褥。那个被我称为“鲍公馆”的地方,难以言表:昏暗中摸上楼,进门一开灯,就见蚊帐上有许多黑点儿在快速地移动。原来那就是大名鼎鼎的“臭虫”,我还是第一次有幸见到。鲍工以实际生活为我上了一堂生动的昆虫课,令我终身难忘……恢复高考后,鲍工把小女儿接到了身边,于是,漂白粉箱子又成了女儿的睡床和学习的桌椅(好在厂里有的是这种已不再装产品的破烂货)。   当年为准备高考,或为圆我的作家梦,曾向鲍工讨教过各种傻不愣登的问题。鲍工学养深厚,记忆惊人,除专业知识外,他还精通文史和英语,写一手漂亮的中英文书法。五十年代初,他的研究课题之一,就是全用英文写的,从复印手稿上看,整齐而又娟秀,而他却说自己的英文水平“仅能阅读专业书”。 我这个人志大才疏偏又好高骛远。20多年前,我凭勇气读遍了已出版的所有能找到的晚清史料,准备撰写一部关于光绪皇帝的作品,曾就其中的某些偏题向鲍工求教。没想到他对晚清历史竟如数家珍,所讲的都和我所读的暗合;有些我实在闹不清的,他偏能应声而解。我曾问他:光绪皇帝的师傅翁同龢(没想到他是鲍工父亲的乡友),曾历任刑部、工部、户部尚书,状元出身,又任军机大臣兼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为何终身仅是“协办大学士”,而不是大学士?鲍工回答说,翁同龢曾经再婚,而再婚者,按清朝规矩是不能任大学士的。 这一点是在任何工具书上都查不到的,非经考证不可,而他却能脱口而答,使我大吃一惊:一个机电专家,何以对历史如此精通!随着接触渐多,他才点点滴滴对我讲述了他传奇式的家世片断。限于篇幅,现撮其大要略述于下:   鲍家原是常熟的显门大户,家业肇兴于鲍工的父亲鲍云鹤(祖父去世早)。其父年轻时还家境一般,后凭其精通医道、书画以及经商的天分(曾任职于商会),不仅挣下了大片房产,还把至少七个孩子个个都培养成教授、高工和著名的科学家,并与晚清政界、商界和知识界多所接触。其中最著名者除翁同龢外,还有国学大师章太炎,《孽海花》的作者曾朴,《续孽海花》作者燕谷老人张鸿……自然,他也向我谈及他所认识的赛金花。那是他父亲与那些官商和前清遗老们交游时带着他,他才从小就认识的。赛氏后来又嫁到魏家,于1936年12月去世。上述诸人除章太炎外,都是本地豪绅名流。这都是我在作品中必然要涉及之人,听了如获至宝,都被记入当年的日记中。 我们曾谈过无数个深夜,因有共同语言,故相谈甚欢。我曾赠他一本新版的《孽海花》,他回赠一本《孽海花资料》,并告诫我:“要想在历史上搞点名堂,不暗下十年功夫不成。也许你行。要有耐心。”我那时正昂首天外、傲世出尘,极需这种告诫,虽然年轻,却显得古貌古心;他也超然物外,是孤家寡人;我们又都住在厂内,与世无争,因此有大量时间闲聊。他拿出燕谷老人为他家题写的扇册给我看——这是被抄家后硕果仅存的唯一文物。章太炎称他父亲“气若洪澜”的题词也被抄走了。别的不说,仅抄走的中外邮票,就有两脸盆之多。因邮票中有蒋介石的头像,于是就成了最好的罪证。他儿子平反后,政府赔了几千块钱,鲍工苦笑着说,“这还

文档评论(0)

feixiang2017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