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美国与战后国际民用航空制度的建立-中国社会科学网
差国 窒 生笠 塑
美国与战后国际民用航空制度 的建立①
舒建中
[内容提要]国际民用航空秩序的构建是美国关于战后世界秩序构想
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战略意图和 目标就是:凭借强大的航空权力和综合实力
优势,主导战后国际民用航空秩序及其制度体系的建立,拓展美国的全球航
空利益。为此,美 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就开始 了对 国际民用航空秩序
的政策筹划与制度设计,先后提出了 “罗斯福备忘录”、“3 ·24备忘录”等
政策计划。此后,美国以其政策计划为基础,积极敦促有关国家参与国际民
用航空谈判,最终推动 了战后国际民用航空制度的建立,确立 了美国在 国际
民用航空领域 的主导地位。
关键词 :美 国军事与外交 民用航空 国际民用航空制度
随着民用航空的兴起和发展,民用航空对贸易、投资、经济发展和技术创新的意
义引起了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正因为如此,依托国际民用航空制度确立美国在全
球民用航空领域的主导地位既是美国国际制度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美国
倡导的自由国际经济秩序的重要一环。为此,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就开始了
国际民用航空的政策设计和制度规划,并以美国的政策计划为基础,推动了战后国际
民用航空制度的建立,确立了美国在国际民用航空领域的主导地位 。
本文依据美国外交档案文献并借鉴已有相关研究成果,运用历史学的研究方法,
① 本文是 2013年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项 目“新兴大国在国际秩序变革中的机遇与作用研究”
(编号:2013ZDAXM007)资助项 目的成果。感谢匿名评审专家和 《美国研究》编辑部提出的修改意见,文中
错漏由作者负责。
· llo · 美国研究
从政策设计、外交推动和制度规则的层面,对美国筹划国际民用航空秩序及其制度体
系的战略意图及作用进行探讨。
一 美国与国际民用航空制度的政策设计和前期磋商
20世纪初期,随着飞机的发明和飞机制造业的发展,民用航空和定期航线开始
出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 1919年8月,伦敦和巴黎之间开通不定期民用航
线。也是在这一年,世界上第一条 国际民用航空定期航线,即巴黎一布鲁塞尔航线亦
开通运营。此后,民用航空业快速发展,截至 1928年年底 ,世界民用航空总里程 已达
76000英里。与此同时,以欧洲为中心辐射非洲、以美 国为中心辐射美洲的国际民用
航线构架亦初步形成。④
在民用航空发展的同时,管理民用航空的国际制度也初步建立起来。1919年 l0
月,有关国家签署 《巴黎航空公约》(ParisAviationConvention,1922年 7月生效),首
次规定每个国家对其领土上空的空气空间享有完全和排他性的主权权利,缔约国承
允对民用航空器在和平时期相互给予无害通过的自由。美国虽然不是 《巴黎航空公
约》的缔约国,但却通过国内规章的方式接受了领空主权原则。基于 《巴黎航空公
约》确立的领空主权原则,国际民用航空的过境权和着陆权均 由有关国家通过双边
协定的方式予以规定。② 由此可见,《巴黎航空公约》是世界上第一个创立民用航空
规则的多边国际条约,标志着欧洲主导的国际民用航空制度初步建立。
20世纪3O年代,民用航空的优势开始向美国转移,美国的飞机制造业和民用航
空业迅猛发展,民用航空实力Ft渐增强。截至 1938年,美国民用飞机数量已占世界
总量的49%,欧洲所 占比重则远远低于美国,仅为 37%。③ 在跨 国民用航空方面,美
国泛美航空公司于 1937年开通飞越太平洋的民航服务,并于 1939年开通飞越大西
洋的民航服务,这表明美国在民用航空领域已经超越欧洲,占据世界领先地位。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飞机被广泛运用于军事领域。作为盟国最重要的战略物
资提供者,美国的飞机制造能力进一步增强,飞机制造规模进一步增大,美 国的航空
权力进一步扩大,这集中体现在美国的航空技术优势、飞机制造能力、占据绝对优势
① P.R.C.Groves,“TheInfluenceofAviationonInternationalAffairs,”JournaloftheRoyalInstituteofInterna—
tionalAffairs,Vo1.8,No.4,1929,PP.289~317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