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解读《套中人》的四个维度
《套中人》,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译作《装在套子里的人》,选自《契诃夫小说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汝龙译)。人教版《装在套子里的人》,最大的问题不在题目翻译上,而在于它的节选和删改。节选版的侧重点在别里科夫,完整版的侧重点则在讲别里科夫故事的布尔金和听故事的伊万?伊万内奇。《套中人》对当代社会仍有其重要意义,其译本应该一字不易地录进教材。对《套中人》的节选与删改,都是对小说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的斫伤。
一、玛芙拉与别里科夫
别里科夫是小说塑造的?в械湫鸵庖宓摹疤字腥恕保?而小说在讲别里科夫故事之前和之后,都是讲的玛芙拉的故事。玛芙拉一辈子的活动范围就在她所在的小村子,她没有见过城市和铁路。《醋栗》(《套中人》的姐妹篇)中讲,在玛芙拉所在村子不太远的田野里有几处高岗,登上高岗便可望见电报线、远处的火车,晴朗天气里甚至看得见城市。可见,玛芙拉从未走出村子登上高岗眺望远方,她的活动范围和意识所及,都只在一个小小的村子。当时,铁路与自行车都是新鲜事物。像别里科夫讨厌自行车一样,玛芙拉对铁路是不感兴趣的。玛芙拉应该也是一个“套中人”。由于小说中关于玛芙拉的信息不多,我们姑且称之为非典型“套中人”。布尔金讲完别里科夫的葬礼后,就准备入睡了,但玛芙拉走来走去发出的吧嗒吧嗒声却在耳边响起,这吧嗒吧嗒的脚步声,使人联想到心脏跳动的声音,玛芙拉似乎在延续别里科夫的生命。
别里科夫是典型的“套中人”。他有外在的套子,他的房间、他的床帐、他出门坐的出租马车、他的套鞋雨伞棉大衣,等等,都是人人可见的套子。更重要的是他思想上的套子,他称赞过去,躲避现实,进而憎恶一切新事物、干预一切不合套的事,对当局的禁令极力赞成,对当局批准的事充满疑虑。他还有套子式的口头禅: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来啊!以他的套子理论,他看不惯的学生,他一定想方设法开除;他见不惯的同事,他一定要提出“忠告”;他虽然与同事话不投机,但一定要到同事家坐一两个钟头以“保持良好关系”,而在这一两个钟头内,他一言不发,心里也很难受。
二、布尔金与别里科夫
布尔金讲到别里科夫开除两个学生时说,“我们这些教师都是有思想的、极其正派的人,受过屠格涅夫和谢德林的教育”。正是这些极其正派的人对别里科夫让步,甚至做他的帮凶和同谋,任凭他辖制中学,甚至辖制全城十五年之久。布尔金等人不对别里科夫让步,而是像真正的正派人坚持自己原则的话,别里科夫是没有能力开除两个学生的。布尔金完全没有意识到自己讲述中的反讽意味,他以正派人自居,和别里科夫划清界限。而在伊万?伊万内奇看来,“问题就在这儿了”。布尔金与别里科夫并没有实质的区别。
瓦连卡姐弟到来之前的故事,在情节安排上比较散漫。当然,这种散漫是符合小说逻辑的,因为布尔金讲到别里科夫,并非有意为之,而是随兴而谈。瓦连卡姐弟到来后,小说的情节就显得连贯而深入了(这与布尔金讲故事的兴致也有关系)。另一方面,布尔金等人对别里科夫早已习以为常,见惯不怪了,这就需要外来人的介入,推动情节的深入发展,就像《祝福》中鲁镇所有人对祥林嫂的生死都毫不关心而小说引入一个“我”一样。瓦连卡姐弟到后,小说是围绕着别里科夫的婚事展开的。别里科夫婚事一节,既充分而集中地展现了别里科夫的套子理论,更不动声色却惊心动魄地揭示了包括布尔金在内的大多数人对生活的理解。先看后者。
谈到别里科夫的婚事,不得不说布尔金是比较有见识的。他发现人们“由于闲得无聊的缘故”,做出了很多“不必要的蠢事”,人们在撮合别里科夫与瓦连卡这件事上,“仿佛忽然发现了生活目标似的”。瓦连卡是否愿意嫁给别里科夫呢?人们的看法是,以她的年纪,“现在已经没有工夫来挑啊拣的,跟什么人结婚都行”。别里科夫是否愿意娶瓦连卡呢?他肯定愿意,瓦连卡“是五等文官的女儿,有田庄”。人们对事物的理解与事物本身无关。谈到婚姻,人们想到的不是爱,而是年纪、地位、财产等与爱无关的东西。不难发现,小说中大多数人都没有生活目标,都借闲事蠢事来调节沉闷无聊的生活。不独别里科夫有套子,每个人都有,生活是罩在每个人身上的套子。
漫画事件阻碍了别里科夫的婚姻之路。对于漫画事件,我们的关注点往往在别里科夫的反应上,而忽略了“那位画家”。画家一定是画了不止一夜,因为“男子中学和女子中学里的教师们、宗教学校的教师们、衙门里的官儿,每人都接到一份”。画家作画,当然有对别里科夫的嘲讽之意,但从他的工作量来看,他作画的热情与其他人撮合别里科夫婚事的热情,实质而是相同的,都是在漫无目的中“仿佛发现了生活目标似的”。
再谈别里科夫。爱情具有一种破坏的力量,要冲破一切的束缚与阻碍。别里科夫没有爱情,我们只能谈他的婚姻。即使是婚姻,也需要心灵的敞开(史铁生说爱情是心灵的敞开)。但别里科夫却“越发深地缩进他
文档评论(0)